東風與日產合資話語權從爭論到和諧引出的話題:“七年之癢”考驗中國汽車合資公司
后合資時代,汽車公司之間的競爭已經納入到全球化競爭格局中。“博弈會導致公司內耗,而和諧發展才能尋找到合資公司之間共同的利益方向。”汽車專家說
“艱苦的時候可以齊心協力,但一旦略有成績就開始爭權奪利。”東風悅達起亞一位高層的話語,正是當前此起彼伏的合資公司控制權斗爭的真實寫照。
中國汽車產業在度過了高速增長、高利潤的蜜月期后,合資各方迎來了婚姻的“七年之癢”,從前就隱伏的矛盾突然變得不可容忍。
業內人士指出,“利益回歸合資公司”才是在目前這種50:50的股比制度安排前提下最優的合作模式。
后汽車合資時代的尷尬
東風汽車公司副總經理周文杰在日前舉行的“汽車合資企業和諧發展研討會”上的開場發言意味深長:當前,各個合資公司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兩種情形:一是合資不合心,有的不切實際地追求單方控制,有的只是接受合作方的產品、技術,而無意于進一步創新和變革;另一種是從合資到合心,進而和諧共贏。
周文杰預言:鑒于當前產能過剩、開工率過低、毛利走低的現實,汽車產業洗牌不可避免。周文杰認為,在這個“后合資時代”,需要的是組合優勢。否則,水土不服和缺乏國際化戰略都將使合資公司陷入困境。
這是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總裁胡茂元和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任勇都倍加推崇的一個故事:故事里,上帝對牧師說:“我帶你去看看天堂和地獄。”第一個房間,一群人圍著一口大鍋吃肉,但每個人都拿著一把長勺,無法吃到自己的嘴里,大家都忍著饑餓,日子過得很辛苦。另一個房間,同樣的鍋子和勺子,雖然夠不著,但大家互相地喂對方,人人都過得很快樂。這就是地獄與天堂。
事實上,由于合資各方此起彼伏的權利斗爭已經使得部分汽車公司深陷死亡的邊緣。《經濟日報》副總編輯丁士表示,發生這些形形色色博弈事件的背后,是中國汽車工業特殊的股權制度安排,“中國合資企業50:50的特殊股權制度,決定了企業融合的難度。”
“50:50相互制衡式的控制制度,人為降低了效率。同一件事需要在不同的會議上向不同的人解釋,外部的市場競爭激烈,好不容易達成共識的提案,批準時已經錯過時機。”作為合資公司的執行者,任勇認為,中國汽車合資公司如何在特殊的合資體制下達成和諧,直接關系到公司在外部激烈競爭環境中的未來。
東風系的不同現象
迅速融合和面臨割裂的兩個典型例子同樣都出現在東風旗下的合資公司。
回憶東風和日產之間那段痛苦的磨合期,任勇說:“2004年我們遭遇到冬天,我們第一次離開了自己的目標,也離開了前十名,這又反過來進一步危及雙方信賴和信任關系的建立。”
任勇將沖突的根源歸結為文化的差異:“日產擁有一套非常嚴格的體系化流程和制度,通過周密的計劃確定目標,依靠嚴格和一絲不茍的執行最終實現目標,強調的是計劃的周密和流程的控制。風神公司的特點是創新、快速、靈活,強調速度和創新。結果是一直處在市場經濟下的日方在強調計劃,而長時期在計劃經濟下的中方卻在強調市場。”
2005年1月,對東風日產具有轉折意義的東莞會議召開,中日雙方全部的高管層達成了一致。東風日產經歷了各個業務環節、流程乃至體制變革的創新,而這一切,都以企業文化的重塑為基礎。
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成立僅僅兩年時間,在中國汽車行業整體效益下滑的情況下,實現了160%的年增長率。連向來保守的東風日產有限公司總裁中村克己也毫不掩飾地將此歸結為中日企業文化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