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亞洲汽車風向標”之稱的東京車展已于上周開幕,而對于中國市場而言,東京車展更多的實際意義在于其“中國汽車風向標”的概念。雷諾-日產汽車總裁在上周接受采訪時的“中國將成為未來第三大汽車市場”的表態已經說明了問題。而作為一個日系企業和日系品牌唱主角的車展,東京車展相比其他國際車展對中國汽車市場有著更深的輻射力。
今年國產豐田銳志價格的出臺,引起了業內對于日系企業競爭能力的一片驚呼。在中國的汽車業已經有了一種較為普遍的共識:那就是在未來的中國汽車合資企業格局中,日韓系企業將取得主導地位。而在拋開民族主義的憤慨后,目前汽車業發展的事實似乎正在不斷地佐證這樣一種判斷。
從今年開始,仍把企業戰略重心放在北美的豐田已經開始在中國市場全面發力。在完成了配套產業的布局之后,豐田的龐大產品庫開始在中國發揮作用;日產在中國的合資公司今年已經將銷售目標定在了15萬輛,而去年這個企業的銷量還不滿7萬輛,1―9的銷量和去年同比增長率達到了不可思議的130%;本田早已經是中國市場的老牌強企,廣州本田旗下的產品都是各自細分市場的排頭兵。
除卻這三大品牌,日系其他企業在今年的動作也不小。長安鈴木已經成為中國微型車市場上最大份額的獲得者,并且通過更多的新車來鞏固這樣一個地位;馬自達是在中國市場上少數引進產品未有失敗的品牌;三菱受全球業績下滑的影響,國產進度較慢,但中國市場仍是其少有的幾個仍在賺錢的市場。而諸如富士重工這樣的二線品牌,也都在論證在中國實現轎車本土化生產的可能性。
在中國的六大本土汽車集團中,除上汽之外,其余五大集團都以日、韓系企業為其最重要的合作和合資伙伴,在共同的亞洲文化的影響下,日韓系企業有著更多的能讓中國消費者接受的產品和價格,而這一切都似乎和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無關,也許,在口頭表態和實際購買行為之間,真的是沒有太多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