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價格上漲,油價飆升,加之相關限制政策的推出,曾經風光無限的SUV似乎到了前無去路的尷尬局面。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國內主要SUV生產企業累計銷量同比下降超過25%,其中近三分之二的廠家平均月銷量不足1000輛。面對這一系列的數據,甚至有人斷言,SUV的虛火已經過去,SUV根本上不適應中國市場。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有專業人士指出,宏觀市場環境的轉變、SUV消費群體消費觀的成熟以及SUV市場細分進一步深入都是導致這一市場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就在國產SUV企業銷量急劇下降的今年上半年,進口SUV卻比去年同期增長50%,而且都是如奇駿、路虎、雷克薩斯等中高檔SUV產品———事實證明,在國產低檔經濟型SUV整體陷入“危言”困境的時候,一向不被關注的進口中高檔SUV卻迎來了“盛世”的曙光。
隨著市場的進一步成熟,技術落后、高油耗的“皮卡加蓋”型低端經濟SUV深陷價格戰的桎梏無法自拔,在中高端車型技術升級、價格下滑的擠壓下面臨淘汰出局的命運;而今年我國開始執行《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國家油量標準也在爭議聲中蹣跚起步,這些政策的出臺,也進一步加劇了SUV市場走向分裂性消費。
雖然輿論大多倒向SUV衰亡論,但新加入戰團的卻只增不減,而且與以往圍繞低端產品競爭不同的是,高端產品逐漸成為競爭主體———涵蓋寶馬、保時捷、奔馳、林肯領航員、奇駿等中高端進口SUV等。數據顯示,這些品牌SUV的進口量比同品牌的其他車型要高出很多。隨著這一轉變,SUV市場競爭也從低端的價格戰轉向品牌、服務以及技術升級間的較量,市場競爭進一步升級。日產市場部相關人員指出,留強汰劣是市場進一步成熟的必然結果,為了迎合市場的轉變,奇駿適時推出小改款,不僅達到國家排放與油耗的新標準,更優化了整車的性能與人性化設計。受這一趨勢影響,國內一些SUV廠家也紛紛進軍中高檔車領域。
雖然部分國內廠家仍然堅持,經濟型SUV才適合中國的國情和消費者的需求,但事實上大部分國產經濟型SUV產品既缺乏轎車的舒適性又沒有越野車的通過性。在面臨技術落后、價格戰、成本、國家政策壁壘的多重壓力下,國產經濟型SUV盡管在價格上具有優勢,但真正的SUV主力消費群不會把油價等用車成本作為選購SUV的主要考慮因素,舒適性、休閑以及越野的通用性才是他們對SUV的真正需求。在此情況下,中高檔進口SUV成為市場銷量的主體已是SUV市場發展的必然。
據海關統計,今年1~9月份,汽車累計進口11.56萬輛,同比下降15.5%,但越野車卻進口4.74萬輛,同比增長77.4%,是三大類進口車中惟一增長者。雖然國內已經有了類似CRV、RAV4、普拉多等中高檔越野車,但總體來看,不論是合資企業還是純中資企業,生產中高檔品牌越野車的汽車廠家仍然較少,在很大一定程度上還要依賴進口SUV車型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