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原文: 敵志亂萃,不虞,坤下兌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兵法白話:聲東是虛,擊西是實,一實一虛之間,盡顯兵不厭詐的智慧。
奇瑞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同耀懂得佯攻戰法嗎?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裁胡茂元深諳四渡赤水之精妙嗎?我們不知道,但他們至少知曉“聲東擊西”的利益所系。
西方是出口核心利益所在,要想打開新市場,消化不斷增加的產能壓力,必須向成熟市場輸出。這句話現在看有點像天方夜譚,但對汽車廠來講卻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現實。
東南亞和中南美洲市場是日本、韓國的出口發祥地,特別是韓國現代,得益于向發展中國家的輸出。但它們賺到的第一桶金還是在美國,因為只有美國市場能消化單車利潤高的產品。中國人也明白這個道理,但是馬上進軍美國并不現實。
原因有三:
一、不熟悉市場、規則。尹同耀說一定要去美國市場,這是早晚的事,但現在必須謹慎。歐洲市場也一樣,準入規則我們還沒有搞清,否則就不會有德國汽車協會的實驗結果,在9月的實驗中,陸風車“頭破血流”,當地報紙稱中國車的鋼板不合格。這一撞至少讓中國軍團清醒,現在還不是在歐美戰場正面作戰的時候。
二、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都不高,德國媒體稱八成歐洲消費者愿意買一輛中國車試試,但這種宣傳很可能來自中華或者陸風的代理商,我們的品牌還無法和日本、韓國相比,即使有人相信中國品牌,多半也來自對亞洲制造的盲目追求。
三、中國制造恐懼癥,我們的汽車制造廠人工成本每小時2美元,是美國的1/30,中等技術人員的工薪差甚至更大,以如此低廉的制造成本大張旗鼓地進軍歐美,將遭到當地工會組織的強力反彈。
有這三點,就能絆住東方人的腳步。正面進攻不行,只能改變戰法。
奇瑞進軍美國的步伐開始受制,長城汽車宣布推遲在美國的計劃,李書福也說:“我從未講過現在去歐洲。”他們開始制造“煙霧”,在俄羅斯、中東和東歐連營三百里,擺出大干一場的架勢。長城在俄羅斯的CKD工廠、奇瑞在南美的宣傳攻勢,使西方人開始相信,至少在5年內中國人不會打過來。
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統計了今年1~8月汽車出口國別情況,亞非拉第三世界占中國汽車出口目的地的65%;但按照海關總署的統計,賺匯最多的地方是美國、德國和日本。“二八定律”再次生效,最少的國家讓我們賺到最多的錢。
當消費者喜歡更物美價廉的中國車,這一高端市場重新洗牌,西方世界不愿見到中國人去占領比海爾洗衣機更高端的工業市場。而中國人在“聲東擊西”的布局中,也會有不和諧的聲音出現,就像中國摩托車在東南亞相互傾軋一樣,中國公司在購買英國破產企業羅孚時也在不理智地競爭。這讓西方商界稍稍松了口氣——中國汽車商人還很嫩。
“聲東擊西”的智慧力量不容忽視,歐美人也很熟悉。滑鐵盧那塊高地,100年前打了一場經典的“聲東擊西”戰役,普魯士的布呂歇爾元帥有意向柏林撤退,吸引法軍主力,然后突然調頭增援英軍,導致戰局徹底轉變。現在輪到中國汽車廠來思考了,什么時候打回比利時,我們能不能“教訓”拿破侖?
點評:經過20多年發展,中國汽車產業臨近拐點。“聲東擊西”充其量是支撐一時的戰術,發展自主品牌方是恒定的戰略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