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小排量汽車的產業政策與各地“限小”土政策的博弈,在全國輿論熱心的討論中,最終以“在2006年3月底前限期完成清理有關限制小排量汽車的規定”而暫時告一段落。日前,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華普汽車董事長徐剛。徐剛認為,小排量汽車即使“解禁”,但自主汽車企業還須接受“技術”和“市場”的兩大挑戰。
首先,小排量“解禁”后,節能、環保兩個指標如何達標,是擺在自主汽車企業面前的新課題。我國大部分城市的道路建設跟不上汽車發展的速度,有相當多的駕駛人員的駕車素質也有待于提高。當小排量車開始大量進入街頭的時候,會不會導致更擁擠的堵車。眾所周知,堵車對能源和效率的浪費是最大的,而汽車在起步狀態下所排放出的污染物也是最多的。自然環境惡化、石油和原材料價格昂貴,排放、噪聲等標準日益嚴格,且過渡期太短;另外,汽車召回規定也對汽車質量、技術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這些對汽車節能環保等關鍵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小排量汽車。也就是說,小排量汽車絕不等同于低品質車,不是恢復到過去的技術性、經濟性和安全性都差的平頭微面。
此外,自主汽車企業的品牌認知度低,市場保有量小,國人消費觀念還存在著消費誤區:認為國產品牌不夠有面子。自主汽車企業的產品能否被國人所接受確實是實際問題,不是一紙解禁就會萬事大吉的。
因此,自主汽車企業必須通過創新形成核心競爭力,才能保證可持續發展。總之,小排量汽車“解禁”是代表了對普通消費者對選擇汽車自由權的認同,而要讓小排量汽車真正大量出現在街頭巷尾,還須各級政府、部門和自主汽車企業以及全社會廣大消費者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