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降價潮9月將至!”“車市即將崩盤!”
大概因為天氣燥熱,而車市又相對冷清,一些專家和媒體眼下又玩起了“狼來了”的游戲,開始猛炒降價這盤“剩菜”了。
確實,油價大幅上漲,消費稅大幅上調,加上國內車市已在“高位”運行了一段時間,一定程度上,某些專家和媒體對車市今年下半年將走下坡路的擔心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不過,如果要說國內車市將很快崩盤則明顯是聳人聽聞,難以讓人信服。
回顧這幾年,國內車市的走勢可以說是“跌宕起伏”。
2002年全年增長58.3%,2004年跌到14%,2005年又恢復到26.8%。而今年上半年國產乘用車銷售則達到1971712輛,同比增幅高達63.4%,其中轎車銷售達到1776388輛,同比增長幅度也達到了63.3%.從這些數據看,今年上半年國內車市經歷了2002年以來的第二個“井噴”期。另外,商務部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整個汽車行業去年總利潤下降約170億元。但到今年,這種局面終于發生了重大改觀,前四個月我國汽車行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為232.51億元,同比增長88.65%。顯然,車市“井噴”給各汽車廠商帶來了實質的利益。
現在爭論的關鍵是經過第二個“井噴”期之后國內車市將何去何從。
今年五一黃金周開始,國內車市急劇降溫,很多經銷商又面臨“門可羅雀”的慘淡經營局面。為了刺激銷量,北京現代、奇瑞汽車等廠商重新祭起全線降價的大旗。而在廣汽豐田推出凱美瑞之后,各款中高級車也是或明降或暗降,紛紛將價位下調了兩萬無左右,而整個車市的價格也下調了1%多。可惜的是,降價帶來的并不是銷量大增,而是消費者持幣待購。據統計,6月整個車市的乘用車日銷量環比下降了25%.據此,有關專家和媒體認為,這一情形和2004年年中的情形非常相似,所以今年下半年的走勢可能與2004年下半年一樣陷入低迷,甚至面臨崩盤。
但仔細分析一下,其實今年的情況與2004年的情形還是有很大不同。
首先,消費者持幣待購的具體情況不一樣,2004年當時的情況是消費者經過連續幾輪降價后對廠家的價格策略已經失去了信心,因而不敢出手。而今年上半年廠家降價的幅度并不大,涉及面也不是很廣,并沒有達到動搖整個價格體系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造成目前消費者持幣待購的主要原因還是消費者面臨的選擇增多了,仍在猶豫選擇哪一款車,另外一部分消費者則是在等待新車上市,他們已經下了訂單,早就做出了購買選擇。
其次,從廠家的層面看,目前主要乘用車廠商的庫存大約為10萬輛,尚處于一個安全的水平,這與2004年的近60萬輛庫存相比也還是有很大差距。
再者,現在各汽車廠通過前兩年的節約成本、壓縮戰線等措施獲得了不菲的利潤,當然不會輕易在降價大戰中損失掉,也就是說,廠家只會根據自己的產銷情況來調整價格,而不會發起惡意的價格戰。況且經濟型車、中級車、中高級車市場多款主力車型的價格差異已經很小,爭相降價的可能性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