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訪中,正在訂購駿捷的李先生告訴記者,他去年就想買車了,但是一直沒有看到中意的車型,新車層出不窮是好事,讓老百姓的選擇更多了。看著自己訂購的新車李先生說,“這車看上去還不錯,普通家轎的價格、時尚的外型、豪華的配置,都讓我很滿意,所以就不用再等了。”
還有一些消費者是在等待產品的升級,對于中意車型的某些配置不滿意也讓消費者拿出了足夠的耐心。“花了十幾萬元,當然要買到自己滿意的車。”已經在車市逛了幾個月的秦先生對記者說。
等待個人時機
自從拿了駕照,買車一直是劉先生的夢想,他告訴記者,最早想存款夠5萬元時就買輛夏利,后來想還是攢到十來萬元時買輛捷達,現在覺得還是再添點兒買輛福克斯或者馬3,最好“一步到位”。劉先生遺憾地說,自己“儲備了無數條買車理由,只可惜‘銀子’儲備速度夠不上購車目標的升級”,還得等再多掙點兒錢。
在機關工作的孫先生早有了買車計劃,“看車都看了近一年了”,最近才開始出來選車,主要是因為孩子上初中的事已經“落聽”,交了數目不小的一筆“贊助費”后,現在還夠踏踏實實地買輛車。
經濟因素是潛在消費者等待的一個主要原因。
等待環境改善
記者近日正在駕校學開車,關于“何時買車”,駕校的“同學”也經常討論。對于降價,有的朋友比較看得開,“車子是純消耗品,買了,你就要做好心理準備,降少了是幸運的,降到滴血也是無奈!”但是對于汽車消費環境,很多朋友都表示了不滿,一位朋友說,“按照現在國內汽車使用費用,包括養路費、過橋過路費,還有零配件價格、汽油價格因素等等,買車簡直是太大的奢侈!”
除了這些有形且可預見的成本之外,真正令人焦慮的是那些無形的、無法用金錢衡量的成本,例如交通情況就是讓消費者頭疼的問題。“在北京這樣的地方,一段10公里的路用一兩個小時到達都習以為常,大家對堵車已經見怪不怪了。”一位朋友說。據報道,北京市的交通擁堵越來越嚴重,今年5月份北京市的交通擁堵報警上升了50%。除此之外,尾氣、噪聲等對環境的影響,都直接和間接提高了整個社會的汽車消費成本。
相關業內人士認為,如果汽車的消費環境仍然不改善,再低的價格、再好的產品也將很難打動那些猶豫不決的潛在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