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中國汽車工業和汽車市場,一個各方關注的熱點就是汽車碰撞。一汽豐田銳志進行了公開碰撞試驗;一汽奔騰進行了國內首例側面柱碰撞試驗以及考驗車身堅固程度的極限靜壓試驗、真人駕車側翻試驗;天津一汽威志完成了四項碰撞試驗;7月1日,《汽車側面碰撞的乘員保護》和《乘用車后碰撞燃油系統安全要求》兩項強制性國家標準實施;廣州本田雅閣和新奧德賽進行了國內首次車對車碰撞試驗;9月1日,東風日產騏達接受了中國新車評價規程(C-NCAP)的“第一碰”。
分析今年圍繞汽車碰撞發生的新聞,其中有國家碰撞標準的完善,還有權威第三方檢測標準的出現,這都是中國消費者非常樂意看到的,對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也有很大的正面推動作用。引起爭議的是一些廠家自發搞的“碰撞秀”和“碰撞營銷”,其可信性以及動機紛紛受到一些消費者和媒體的指責。
也不僅僅是汽車碰撞存在這種現象,拿中國的汽車召回法規來說,實施已近兩年時間,初期各方都叫好,實施一段時間之后,有的國產車因無關痛癢的小故障一次召回幾輛車的做法和動機也開始受到消費者和媒體的質疑:這是不是“召回秀”呢?
再拿全球汽車行業都比較認同的汽車質量和客戶滿意度評估市場調研J.D. Power來說,到了中國也跟汽車碰撞、召回一樣變了味道,蒙上了“調查秀”的色彩。2006年的調查結果還沒有由J.D. Power正式對媒體公布,一些廠家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獲獎的消息四處發布,少不了夾雜很多肉麻的自我表揚。本來,J.D.Power是全球汽車行業知名的消費者調查專業機構和第三方評估機構,獨立性和客觀性是其鮮明特色。可讓有的廠家在中國市場這么一“運作”,反倒會使一些消費者對其“將信將疑”。
再如有關部門將要公布的對消費者參考性更強的實測油耗,先是被一些廠家當成打擊競爭對手的利器,隨后,又出現了“根本不可能測出某款車真實油耗”的干擾雜音。本來對消費者和中國汽車工業都有利的一件事現在成了“咸甜麻辣”的怪味豆。
記者認為,汽車碰撞、汽車召回、汽車實測油耗、汽車滿意度調查等做法,一到中國就“變味兒”的原因是非常復雜的。一方面,由于一些標準、法規長期缺位,導致中國的汽車市場極不成熟。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有了法規和標準,在執行的過程中也難免“變味兒”。例如記者了解到,不少廠家害怕汽車召回,不是出于成本考慮,而是因為至今仍然有很多人認為召回的汽車品牌質量就差。另外一方面,一些汽車廠家愛抖“小聰明”也是導致正常行為“變味兒”的重要原因。例如,越俎代庖跳出來發布第三方評估、調研的結果等等,這種做法實際上并不高明。
需要強調的是,從中國汽車工業長遠的發展看,汽車碰撞、汽車召回、汽車實測油耗、汽車滿意度調查等指標和法規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即使目前這些東西因為種種原因在中國汽車市場暫時變了味道,但其本身不應遭到否定和質疑。它們是構建和諧、節約、安全的汽車社會不可缺少的要素。從這個角度來說,消費者和媒體對搶當“第一召”“第一碰”等“出頭鳥”的廠家也要給一點寬容。換句話說,并不是所有的“秀”都是欺騙。有時候,要想培育出一種鐵的制度和好的習慣、風氣,就是需要不管別人怎么說、怎么看,我只管執著帶頭去做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