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工就像泡菜一樣,成為韓國的標志。在舶運到中國的韓國汽車中,它的每一個螺絲釘都滲透著罷工的味道
漢江撥云見日之時,黃浦江也終于風平浪靜。 此刻,美國人墨斐終于能露出些許笑容。
2006年9月17日,當雙龍汽車的管理層出現在首爾的朝鮮威斯汀大酒店后,圍繞雙龍汽車和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汽股份)的陰云漸漸散去,尤其是當雙龍汽車社長崔馨鐸(Choi Hyung -Tak)、代理理事菲利浦·墨斐(Phil Murtaugh)與雙龍汽車工會主席鄭一權(Jung Il-kwon)坐在一起時,他們之間曾經的故事離這一刻有那么遙遠。
“我們將把10%的銷售收入用于新車型的研發”,崔馨鐸說,即便韓國經濟繼續不景氣,SUV市場的銷售形勢惡化,也不能改變公司的既定計劃,只有不斷推出新車型,雙龍汽車才能保持在這個細分市場的影響力,“希望雙龍汽車能上下齊心,不斷提升雙龍品牌的競爭力”。
如此,工會工人的態度異常關鍵,只有雙龍的管理層與工會達成一致的情況下,雙龍在2009年之前的計劃方可執行。雙龍汽車工會主席鄭一權當即表示,工會將繼續與公司的管理層保持對話,以期勞資雙方建立更加穩定的關系。
顯然,這是令人欣喜的信息。“現在雙方的關系非常融洽,公司管理層與工會之間,在雙龍汽車的發展戰略上不存在分歧”,雙龍汽車新聞發言人表示。這與一個月前的景象,有天壤之別。
2006年8月9日,150余名雙龍汽車的工會成員出現在了中國駐韓國大使館門前,抗議中國上汽股份對雙龍汽車的收購。之后,雙龍汽車的工會開始舉行更大規模的罷工。至8月16日,5300多名雙龍工人加入到罷工行列。
在雙龍汽車工會對外的消息中,反對裁員、增加公司投入成為工會抗議雙龍管理層的主要內容,而在此之上,對上汽股份將雙龍汽車核心技術轉移至中國的指責,成為該事件的焦點。據當時的目擊者稱,在雙龍首爾和平澤的辦公地點,不乏游行的工人,標有“反對技術泄密”、“堅持抗爭”等大旗,這成為2006年韓國汽車工人罷工運動中,異常別樣的風景。
現在一切恢復如常,雙龍汽車開始展開秋季攻勢,希望能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但對上汽股份而言,這是其海外戰略中一個不容忽視的插曲。長期研究韓國工人運動的芝加哥大學教授金澤萱告訴《新汽車》:“在世界汽車市場的范圍內,勞資關系問題變的越來越突出,這是每一家企業所必須面對的”,“尤其是像中國的上汽股份這樣的企業,勞資關系問題在他們面前顯然是一個新生事物,因為在中國不存在這樣的情況”。
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入經濟全球化的行列中,上汽股份們必須遵守全球化的游戲規則方能走的更遠。因此,上汽股份在解決雙龍問題上的方法,將成為諸多準備、即將、已經進行涉外投資的中國企業需要研究的范本。
2006年9月16日,《新汽車》雜志記者直赴韓國,調查雙龍汽車罷工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