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萬元以上轎車的標準來界定國內商務用車,來自中國汽車協會的數據顯示了這一區間市場的瘋狂增長:2006年前9個月,中高檔商務用車的銷量達到529,194輛,增幅高達49.63%,這一增速遠高于乘用車的總體水平———國內乘用車(包括轎車、SUV、MPV)的同期增幅為38.14%。" />
日系迅速壯大 價格區間拉扯
以20萬元以上轎車的標準來界定國內商務用車,來自中國汽車協會的數據顯示了這一區間市場的瘋狂增長:2006年前9個月,中高檔商務用車的銷量達到529,194輛,增幅高達49.63%,這一增速遠高于乘用車的總體水平———國內乘用車(包括轎車、SUV、MPV)的同期增幅為38.14%。
高增長———密集投放———快速擴容,這一循環鏈條直接激發了2006年中國商務用車市場的搶奪大戰,越來越多的競爭者參與到分食中來。中國商務用車市場新版圖正在形成。
變局在即
競爭者的逐日增多是這場變局中最為明顯的特征。
今年伴隨著凱美瑞的出世,國產奔馳的量產,以及國產沃爾沃的上市,2005年中國商務用車市場以雅閣、天籟、帕薩特為主力的中檔商務用車和以奧迪、皇冠、寶馬為主力的高檔商務用車組成的格局被拉扯開。
而作為神龍扭虧計劃的一枚"深水炸彈"--凱旋手動擋售價為16.38萬元,自動擋17.68萬元的定價成功攪局中高檔轎車市場。這一東風雪鐵龍首款中高級車型一掃多年來市場對法系車在中國車市沒有凌列攻勢的非議。
數字顯示,2005年前9個月中國商務用車市場共有14個品牌(產品品牌)的36(按照排量不同)款車型參與競爭,現在這一市場已經增加到了20個品牌的48款車型。新加入者包括:奔馳、沃爾沃S40、凱美瑞、帕薩特領馭、君越、銳志等。
“2006年商務用車市場多元化和多層次的特點更加明顯,多元化具體表現為文化、品牌和形象的多元化,多層次化則表現為價格區域更加寬闊。”新華信總裁林雷在接受我們采訪時分析。
而同一品牌同一車型價格區域的擴大則體現了競爭的多層次的特質。以奧迪為例,奧迪A42005年的價格區間為27.54-48.70萬,2006年前9個月這一區間擴大為27.54-54.65萬,奧迪A6的價格區間也由29.8-71.88萬擴大為28.5-85.64萬,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寶馬、奔馳、天籟、雅閣等眾多車型身上。順應了消費者的需求,市場也回報高漲———奧迪A4前9個月的銷量達到10,115輛,是去年同期的3倍多。
品牌與價格雙向作用
始于年中凱美瑞的低定價策略引發的中高檔車價集體跳水,到奧迪Q7的上市之后,8月份高檔進口SUV接連降價,再到8月底奧迪A6L3.0全系最高降價6萬,以及最近從寶馬經銷商傳來的寶馬5系價格下調。2006年中國商務車市場一路走來,“降”聲不斷。
定價策略、促銷手段、競爭對手價格變化等關乎“價格”的命題已成為各大汽車廠商潛心研究的功課。
“買高檔車的人會在乎價格嗎?”答案是肯定的,“且越來越在乎。”新華信年度調查顯示,2004年商務車市場年影響消費者購車的三大要素分別為:品牌、外觀設計、排量,而2005年“價格”取代“排量”躋身三大因素行列,排序為:品牌、外觀設計、價格。相比之下,品牌的因素由2004年58%的比例下降到2005年42.4%,而價格因素由9.1%上漲到10.9%。
截至2005年,中國車市的競爭在經歷了全面壟斷時代、車型競爭時代、渠道競爭時代,已經過渡到品牌競爭的時代。進入2006年,在中國商務車市場上,雖然品牌的因素依然不可撼動,但是價格的因素正在上升。
用林雷的話說:“隨著競爭的加劇,品牌獨大的因素正在改觀,未來中國商務車市場的競爭將是品牌和價格的雙向作用。”德日系抗衡下的新舊富豪對決在2006年的商務車市場,特別是高檔豪華商務車的爭奪戰中,德系車與日系車的博弈從國產車延伸到進口車市場。在豐田雷克薩斯之后,日本另一豪華品牌———本田謳歌已登陸中國,日產英非尼迪則是在積極準備在2007年上市。日系豪車已經開始全面搶灘中國市場。
一直以來,中國高檔豪華商務車市場一直是德系車雄霸天下,特別是先行者奧迪的地位一直不可超越,但是皇冠對于商務車市場的開拓到2006年前三個季度為止,已經將兩者的差距縮減到1萬輛之內,前9個月全新奧迪A6L的銷量為42,353輛,皇冠的銷量為32,697輛,而同檔次的寶馬5系的銷量僅為7,691輛。
對于日系與德系在中國的較量,林雷的觀點簡單明了:“德系和日系的博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舊富階層和新富階層的對決。”在多元化文化中成長起來的新富階層,這批人具有叛逆的性格,渴望顛覆傳統,他們的包容性和接受性遠遠強于先富裕起來的一代。因此,對于博弈的雙方來講,鞏固舊富階層的忠誠用戶,盡量多地爭取新富階層的認同者,迫在眉睫。
品牌的多元化、價格的多層次化,消費者對于中高檔商務車市場的認知尚待成熟以及由激烈的競爭而衍生出的種種跡象都從另一個側面映射出2006年中國商務車市場的勃勃生機,未來幾年將保持每年約4%的增長率,2008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9萬輛,而高檔化的概念也將不斷升級。
隨著2008年奧運會的日益臨近,中國將進一步融入國際社會,由此帶來的評價體系將更加接近國際標準,也許真正的較量現在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