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列世界前茅,不是什么稀罕事,中國早已是世界頭號襪子大國、襯衫大國、自行車大國、電視大國、摩托車大國、手機大國……但在諸多世界第一中,卻沒有成長出世界性的中國跨國公司。" />
MG>
上汽榮威的出現標志著自主品牌開始走向高端
雖然擁有每年高增長的全球第二大汽車市場,中國汽車業仍面臨艱難的選擇。
名列世界前茅,不是什么稀罕事,中國早已是世界頭號襪子大國、襯衫大國、自行車大國、電視大國、摩托車大國、手機大國……但在諸多世界第一中,卻沒有成長出世界性的中國跨國公司。
紡織品行業沒有產生出跨國企業可以理解,因為那沒什么技術含量,電視、摩托車也是技術已經成熟的領域,競爭過于殘酷,成長空間不多,可以諒解。但如果汽車行業也和上述領域一樣,中國經濟就有被外資左右的危險。
但嚴酷的事實是,中國去年生產的570多萬輛汽車中,七成以上的產品是跨國公司在華的合資企業。
我們承認合資企業對中國汽車業的帶動作用,但技術和品牌都完全掌握在外方手中的合資汽車企業,注定不可能擔負起中國成為汽車大國的重擔。而不到市場三成份額的本土品牌,也面臨艱難抉擇。或者說,沒有選擇。
中國現有的汽車自主品牌,正在“家電化”。何謂“家電化”?就是企業只熱衷于使用外國技術,依靠低成本生產產品,而不去開發自主技術。
自主品牌所占不到三成份額,絕大多數集中在A00級以下,產品主要是靠模仿,所用都是已經成熟的技術。
就連我們共和國元首的坐騎——紅旗,也走模仿之路。先是把已經淘汰的奧迪100的標志一換,成了新紅旗,接著把福特的“林肯”拿來,算是“加長紅旗”,現在則是把“豐田皇冠”改改,當作“新紅旗新一代”。
這種依靠效仿和低成本的路,到底還能走多久?
德國大眾正在展開一項計劃——在2008年前把在中國的生產成本降低40%。跨國公司一旦整合了他們在華的生產銷售體制,挾品牌、技術優勢,沒有技術的中國廠家就將面臨淘汰。
在上世紀末,還是小企業的本田走向世界,依靠的是擁有競爭力的自主技術,本田公司在世界上首先開發出完全滿足美國環境標準的CUCC發動機,在北美市場上大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