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車市競爭日益激烈,用“短兵相接”來形容絕不為過。另一方面,中國的消費者,也對產品和服務越來越挑剔。降價、優惠等常規營銷套路已經很難吸引目光,也難于讓消費者打開他們的荷包。
在如此形勢下,整個汽車業界都在思索,汽車營銷該走向何方?美女香車、新老三樣等已經是過時,現在流行的是炒“概念”、取名字、加價銷售……
取名字,本是車企老總們的事情,可是,聰明的廠商現在把這個事情交給了廣大消費者,既省事,又能取得巨大的宣傳效應,何樂而不為。
“雅紳特”和“樂風”的取名游戲玩得可真不賴。
所謂的玩概念,就是采取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做法。在汽車正式上市前,采用高密度的廣告宣傳,讓消費者和媒體知道這款車型大概的狀況,但是價格和樣車卻深藏不露,刺激消費者和媒體的好奇心,使消費者心癢難耐,欲罷不能。這個手段已經不約而同被今年各款新車用上。
加價購車,玩的是饑餓營銷,消費者要得到新車,只能加價購買,期待、焦急,一切一切都會造成一種錯覺:我要買的是好車,要不怎么加價才能買到。
這樣做本也無可厚非,因為汽車造出來,就是為了掙錢的。可是某些廠商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劍走偏鋒,利用消費者對自己產品的追捧,以及雙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制造重重迷霧:原本只是進口車國產而已,通過夸大宣傳,將在中國新上市的車說成比原來的車發動機更好,配置更高。本來只是一款中級車而已,通過炒作,說成是高檔車……雖然這樣的宣傳能夠暫時奏效,但消費者一旦看清了事實真相,對于汽車商來說,無異于玩火。
要讓汽車營銷達到效果,又要讓消費者覺得是真正作為上帝而存在,汽車營銷就不應該拿消費者開涮,而應真正從消費者的利益出發,為客戶創造價值。比如,“降價補償”、“增配不加價”等措施。
顯然,在汽車產品日益同質化的今天,取勝汽車市場最終的決定力量是用戶,是消費者用“嘴”投票。有好的點子不等于能創出好的汽車營銷,只有最終消費者認可了,才是一個好的營銷。
由此,汽車公司在做營銷的時候,千萬悠著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