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車展徐徐拉開了帷幕。本屆車展的火暴程度可以用任何一個與車展相關的側面來證明,比如,參展廠商對參展面積的爭奪;國展周邊交通的擁擠以及蜂擁而來的全球幾千名媒體記者。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全球化的國際型大車展——我們不需要對此多費口舌,事實已經證實了這一點。兩年前,可能有人還有疑慮,現在這些人要考慮的是如何參與到這場車壇“盛宴”中。
上屆北京車展開幕時,正遇國內汽車市場的低迷,車展前后國內汽車市場的幾大主力軍集體降價,汽車市場從連續數年的超過速增長,下滑到幾乎出現負增長的境地。因此,業內把上屆北京車展說成是國內汽車市場的一個“拐點”,汽車市場由此告別了“加價”銷售的賣方市場,開始走入正軌。實際上,上屆北京車展的“拐點”意義遠不至于此。車展結束后,逐漸回暖的市場給國內品牌的汽車企業更多喘息機會,隨后的兩年內奇瑞、吉利、華晨等先后進入銷售前10名。
但同樣,在國內自主品牌喘息的同時,一些老牌跨國巨頭也開始了其“中國化“的調整,它們的調整已經顯示出效果,它們從產品到市場“中國化”后,收到的市場效果顯而易見,一汽大眾奧迪的銷售今年前三季度增長幅度在60%左右,上海通用現在經常蟬聯當月銷售冠軍。
總結以上事實,不難得出的結論是,在過去兩年合資企業“中國化”的成功和自主品牌迅速發展,構成了中國汽車企業發展的主流力量。這正是兩年前上屆北京車展傳遞出來的信息。
如果把上屆北京車展當作國內汽車工業的一個“拐點”,經過兩年多調整,新的“拐點”又擺在國內汽車工業面前。只不過,這個“拐點”與上一次市場表面的“拐點”相比,意義更深刻——自主品牌的崛起。盡管,自主品牌不論是技術積累還是市場經驗,與跨國巨頭還有很大的距離,但在本屆車展上我們還是明顯地感覺到,兩者之間的差距在縮小。本屆國內自主品牌由之前的雜牌軍,成長為車展推新車的主力軍,所有自主品牌展臺都有全新推出的新車,從一汽、上汽、東風到奇瑞、華晨、長城。業內樂觀地估計,從本屆車展起,自主品牌將開始實現真正的走向世界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