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九屆北京車展一片熱鬧景象之中,有條新聞不太引人注意,世界汽車零部件老大博世,投訴農展館5家國內企業的雨刷器侵犯其知識產權,知識產權辦公室確認投訴的真實性,被投訴的5家企業中有4家隨即將展品撤架。
這樣的投訴還只是冰山一角,在本屆北京車展上涉嫌抄襲或者侵犯知識產權的遠不止這一例。長城三款新車與豐田、日產車型相似度很高,比亞迪跑車也能看到奔馳的影子。事實上,在中國汽車界,抄襲并不是一個新話題,但值得深思的是,為什么涉嫌抄襲的事情頻頻出現?為什么部分涉嫌抄襲者并不害怕,反而是被抄襲者顧忌重重?為什么部分觀眾認為抄襲有理?這一連串的問題迫使我們必須直面這樣一個問題:到底應該怎樣看待中國汽車界的抄襲問題?
別讓“劣幣驅逐良幣”
涉嫌抄襲者的心理并不難理解。自主開發需要數以億計的資金投入,需要培養或者吸納大量人才,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而且還不一定能獲得市場的認可,而抄襲則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金錢、人力和物力,而且抄襲的是知名車型,至少在外形上被接受的程度會比較高。
令人費解的是,這種投機取巧的行為到現在仍然獲得一部分人的支持,甚至有人認為“抄襲有理”,聲稱抄襲是為了中國汽車業的發展。這種說法看似為中國汽車業著想,實際上卻對中國汽車業長遠發展不利。
首先,抄襲是一種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是法律所禁止的,無論怎樣為抄襲者辯護,這一點都無可否認。
其次,抄襲泛濫影響中國車的形象。很多人不知道,國外消費者十分反感中國車屢次出現的抄襲問題。如果將來國際輿論認為“中國車就是抄的”,對于中國汽車業走出國門非常不利。
再次,抄襲對中國汽車的自主創新不利。汽車外觀設計的技術含量很高,因為外觀涉及到車身,車身設計本身也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車身開發占整車開發資金的20%以上。可以推算,自主創新企業為外觀設計投入巨大。
由于目前國家政策法規對于汽車界外觀抄襲打擊力度不大,個別靠抄襲為生的企業“如魚得水”,尤其是經濟型車,抄襲者省去了這部分開發成本,價格上往往有優勢,而這部分消費群體又比較重視價格,因此部分抄襲者銷售情況不錯。有時候,被抄襲者反而顧慮重重,不愿直接起訴抄襲者,怕一旦揭穿,倒讓抄襲者從中漁利。
經濟學上有一個“劣幣驅逐良幣”原理:如果市場上有兩種貨幣——良幣和劣幣,只要兩者所起的流通作用等同,因為劣幣成本低,人們在使用中往往會選擇劣幣,久而久之良幣就會退出市場。
如果對抄襲不盡快遏制,這種“撈快錢”的方式勢必會給真正自主創新的企業以打擊,而且容易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會影響中國汽車產業的創新發展。
健康發展需政策引導
對于長期發展來說,抄襲無異于飲鴆止渴,畢竟外觀能抄襲,發動機、變速箱、底盤技術卻抄襲不了,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也抄襲不了。
要想持續健康發展,首先必須要注重技術水平、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這是一個汽車企業生存的基礎,否則用戶會用腳投票。
其次,要注意產品連貫性。整車廠商形成產品連貫性,有利于供應鏈中的供應商和分包商使用相同的質量管理體系,降低成本,提高成品率,同時,也有助于形成用戶忠誠度。如果只是東抄西抄,產品形不成系列,自然不利于培養用戶忠誠度。
再次,要在消化吸收基礎上創新。中國汽車工業在世界范圍內屬于后進者,引進先進技術,并且消化吸收是很正常的,不過企業不能滿足于此,還應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
第四,形成自己的風格,并得到用戶的喜歡和認可。跨國公司基本都具有辨識度很高的設計元素,比如鍍鉻的長條格柵就是雪鐵龍家族的臉譜特征,用戶即使沒看到標志,也知道是這個廠商的產品。這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也會成為企業文化的組成部分,經久傳承。
要想遏制抄襲之風,鼓勵企業自主創新,除了靠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調節之外,還要靠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調控。
一方面需要完善相關法規打擊抄襲。中國加入WTO以來,知識產權保護一直是焦點問題。不可否認,目前國內知識產權保護還不盡人意。中國歐盟商會調查顯示,歐洲67%的被調查者認為在中國保障知識產權是個大難題,中國現有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并不能有效地起到威懾作用。《著作權法》、《專利法》等相關法規應盡快修訂完善,同時加強執行力度,對知識產權給予充分的保護。
另一方面需要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和引導自主開發。盡管目前自主創新浪潮一浪高過一浪,但實際情況并不像表面上那么樂觀。自主開發需要大投入,但國企領導者擔心人事更迭,民企所有者害怕政策突變,生怕前功盡棄,全給他人做了嫁衣裳。為減少外界因素影響,部分經營者打著自主的旗號,實則選擇短、平、快的開發策略。
面對這樣的情況,政府應保證政策的科學性和連續性,給企業以安全感,企業才能定下心來進行積累儲備、試制開發和投產上市。當然,在尊重知識產權的前提下,應允許企業進行技術購買或者交換,吸取全球范圍內的技術資源,并根據市場特點創新。相信通過各方努力,有望創造正當競爭氛圍,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大環境,推動中國汽車業長遠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