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設計師”都不愿被稱為“造型師”、“工程師”,設計師、造型師、工程師以及各層主管的協調合作,才能產生出好的產品。
→常冰
做這行做久了,便經常會向人解釋,我的工作是汽車設計,是Design而不是Engineering。
這大概是因為老師在上學期間不斷熏陶的結果。從大學時第一次接觸設計專業開始,老師便告訴我們,“Design”在人類創造性活動中的作用如何之大、層次如何之高,并經常強調“設計師(Designer)”與“工程師(Engineer)”的不同,借此著力塑造我們的設計師職業自豪感。
實際工作中,我卻發現,汽車設計師可能是Designer(設計師),也可能是Stylist(造型師)或者Engineer(工程師)。除了少數合資企業能夠把 “設計師”和“工程師”劃分得比較清楚之外,在大多數國內汽車企業中,這兩類人被嚴重混淆:幾乎所有處于汽車開發環節的工程師都是“設計師”, 在企業官方的宣傳中也從不加以區分。
這個模糊稱謂已經被很多人認為順理成章,不信去看看車展上的“設計師專訪”或者“設計師專欄”,真正做Design的汽車設計師并不多,更多的是工程主管、項目經理,有時還是負責企業研發的高管。這些人處于汽車研發流程的不同環節,有些級別還高于汽車設計師。按理說和高級主管們歸為同類應該覺得光榮,但眼看著自己一直引以為豪,并一直為之努力的名分變成這種被無限擴大化的虛義概念,還是覺得尷尬。
有些“設計師”不得不退一步,在自己名片上印上了“Stylist”(造型師)的名頭。“造型師”和“設計師”好像差不多,但實際上卻差別大了。“造型師”僅僅關注設計對象的外觀屬性,是用美學的觀點來修飾和美化產品,基本處于產品開發的附屬地位;“設計師”則關注外觀和功能的和諧關系,賞心悅目的外觀只是他用以體現隱藏在外觀背后的各種功能和性能的工具,而不是目的,因此處于車型開發的主要地位。
當然,從事任何職業都需要“謀劃”、“創新”和“設計”。從這個意義上講,工程主管和項目經理被稱為“設計師”并沒有什么不妥,而且他們所從事的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設計”活動。但具體到汽車開發這個小環境中,“設計師”還是有著自己嚴格的定義,更與“工程師”有著明確的劃分。
汽車“設計師”的主要工作是處理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其責任范圍在于人們正常使用車輛時所涉及的界面。而汽車“工程師”是處理物與物的關系,其責任范圍主要是在人正常使用車輛時所不能直接接觸到的內部構造。拿汽車內飾的空調出風口來說,“設計師”的工作是致力于如何使它具有漂亮而獨特的外觀,便利直接的可調節性,并和整個內飾的風格統一協調;而“工程師”則努力通過精巧可靠的工程構造和相互匹配的機電設備使它吹出的風舒適宜人而且可靠耐用。
“設計師”和“工程師”還有一個明顯而通俗的區別,就是前者往往用寫意的“畫兒”來表達自己的勞動成果,而后者則一般是通過嚴謹的圖紙。二者的相同之處就是都以創新為最高準則,都需要精細的科學態度和大膽的開拓精神。
造成“設計師”、“工程師”概念混淆的根源其實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工程統領整車”的開發思路,“設計”在整車開發中的地位沒有得到確認和保障。這由中國汽車產業基礎和現狀所決定。但這種“設計”為“工程”服務的開發思路只是暫時之計,對所有成熟的汽車制造商來說,新車型競爭主要集中于“設計”的優劣。不管是車型的基本定位,還是“工程”所決定的機械性能,在用戶面前都是需要以“設計”為溝通媒介的。
每個“設計師”都不愿被稱為“造型師”、“工程師”,反之亦然。在嚴格的汽車研發過程中,設計師、造型師、工程師以及各層主管的協調合作,才能產生出好的產品。面對變了味兒的“設計師”稱謂,我想這只是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到現階段的無奈選擇。在國內“設計”和“工程”水平都還沒有那么高超的時候,退到這一步,還可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