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面臨漲價不是聳人聽聞的偽概念
有關汽車銷售會不會漲價的爭論,有愈演愈烈之勢。前來參加全國兩會的部分汽車界委員、代表相繼表態,承諾不漲價。用來支持這些不漲價言論的實據是,比亞迪以及海馬汽車的部分車型宣布了近萬元的官方降價消息。
事實上,包括媒體在內的更廣大的消費者,都不希望汽車市場出現漲價的現象。
但目前,汽車市場的現實與兩年前完全不同,當時,一些企業為了殺住降價風潮,不惜動用力量對經銷商的進貨數量進行控制,希望用減低經銷商庫存減小降價風潮。結果是效果非常有限,降價依然。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原因可能有多種,最根本的是廠商和經銷商,都還有錢賺,最起碼一方還有錢賺。兩年降價風潮中,經銷商暴利不再,甚至出現虧損。一些國外資本開始通過變相手段,借機大肆吞并中小型汽車經銷商。這是汽車廠商最不愿意看到的———汽車“國美”的出現,將削弱其在渠道上的話語權。汽車廠商開始出臺政策,讓利部分給經銷商以扶持自己的鐵桿經銷商。
降價還在繼續。一些廠商不能完全保證經銷商所銷售所有車型都用利潤,只能拆東補西。到今年年初,一些廠商的年初經銷商大會上,其制定任務經常被經銷商質問、甚至推翻重來。問題的關鍵都在利潤分配上(銷售返點)。
廠商來自上游的壓力不比下游小,最近引發爭論的原因就是,上游鋼材價格的暴漲。可以預見,在人力、原材料等都在漲價的同時,上游零部件成本壓縮的空間越來越小。
現在之所以沒有出現漲價現象,或者有廠家公開跳出來承認要漲價。一個原因是當下,盡管汽車廠商面臨漲價的壓力,但還不至于馬上就從降價轉換到漲價,也就是還有到漲價的臨界點。市場今年年初沒有出現,與往年一樣各大品牌集體跳水的降價行動,這是汽車市場價格止跌回升的信號。
另一原因就是,在目前的汽車行業漲價就是“冤大頭”,誰第一個漲價,或者誰第一個公開支持漲價,誰就可能被口水淹沒。這對汽車產品銷售、品牌建設以及管理者的社會口碑樹立都是負面影響。大家都在等,看誰第一家當“冤大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