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能源轉型 中國汽車騰飛的第4次機會
中國汽車產業數十年發展進程中已經失去了三次機會,第一次是建設一汽時沒有確立規模化發展戰略,第二次是建設二汽時沒有深化自主戰略,第三次是引入“三大三小”(“三大”指一汽大眾、二汽雪鐵龍、上汽桑塔納;“三小”即北汽切諾基、天汽夏利和廣汽標致)時沒有實施創新戰略。
現在,不能再失去向新能源汽車轉型的第四次機會了,要重點攻關新一輪汽車產業發展的新能源、新材料、微電子三大領域。
隨著中國汽車保有量進一步擴大,能源危機的問題也在逐步臨近。因此,節約能源且環保的新型動力的開發將是未來汽車發展的走向。在剛剛閉幕的2008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上,國內外廠家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共展出了數百款混合動力、燃料電池、氫動力和純電動等環保節能車。與此同時,清潔能源車的研發和推廣也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浪潮面前,中國汽車業與國外汽車巨頭們面臨同樣的機會。
上汽集團研發的領馭FCV
然而,沒有人能夠忽視中國汽車工業與他們的巨大差距。從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角度看,當按照常規性的追隨無法做到超越國外汽車巨頭時,中國的汽車企業必須趁著技術變革的大趨勢,進行非常規性的超越。但是,中國企業已經無法復制當年日本、韓國汽車工業崛起的老路子,而新能源技術作為全球汽車企業的一個新起跑線,它帶來的技術變革給了中國汽車非常規超越的契機。
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汽車巨頭通用汽車就開始進行新能源汽車的研制,但至今并非新能源汽車的量產大戶。反而是“新秀”日本豐田汽車后來居上。通用汽車也因此被詬病:擔心新能源汽車會影響其傳統汽車的銷量。事實上,豐田汽車對于先進技術的熱衷和“冒險”精神,成就了豐田汽車的霸業:終于追上美國通用汽車,成為國際新能源汽車利潤大戶和銷量大戶。
中國汽車企業底子薄,所以不需要像通用汽車這樣瞻前顧后:在新能源汽車上做得好,則可以占據未來10年或者下個世紀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如果做得不好,也不用擔心過多失去傳統能源汽車的市場“蛋糕”。慶幸的是,積極面對新能源汽車的中國汽車企業并不少。目前,包括奇瑞、一汽、上汽、東風、長安、吉利、比亞迪在內的幾乎所有本土企業都加入到新能源汽車項目的研發和商業化嘗試的隊列中。
這其中,奇瑞汽車是中國最早啟動混合動力車研發項目的企業之一。作為率先完成了ISG、BSG混合動力車下線、批量生產、投入運營的企業,奇瑞汽車的成功為中國汽車在新能源領域趕超發達國家汽車企業帶來了希望,也為中國汽車工業的新能源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劑,必定推動整個行業新能源技術研究開發的長足發展。
有專家稱,盡管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呈“井噴”態勢,但許多汽車的高科技配備以及核心技術目前仍然掌握在少數國際汽車巨頭的手中。例如由于豐田早就在全球申請了200多項有關混合動力的專利,國內企業無論采取哪種技術路徑,豐田標準都成為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由于國際汽車企業掌握了燃油汽車制造的核心技術,中國汽車企業參與國際化的競爭需要依靠自主開發的核心技術才能取得一席之地。
或許我們應該從另一個角度反思,在汽車企業實力較弱的情況下,中國有關主管部門是否應該給予相應支持,如制訂切實可行的政策,支持進行新能源汽車研發、生產的企業。可喜的是,2007年11月,國家發改委頒布了《新能源汽車生產準入管理規則》,國家科技部也將“新型潔凈能源汽車”列入《國家科技發展中長期規劃》的決定為中國發展新能源汽車做好了準備。在能源危機面前,新能源汽車受到國內外汽車廠商青睞正是出于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種種跡象表明,這一次新能源車的浪潮,與其說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線和技術政策的轉折,不如說是中國企業搶占未來技術制高點的好機會。如果國家新能源汽車戰略一開始就有一個明確的方向,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就可避免目前這種雷聲大、雨點小的狀況。應該看到,新能源汽車的研發,是我們汽車工業快速發展的一個契機,利用好,就有可能獲得重生。而如若只是用來作秀,則將面臨危機重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