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耗標識能否扯掉“理論油耗”的遮羞布
油耗標識能否扯掉“理論油耗”的遮羞布
正方
標識規定對不少消費者來說是一件好事,從此,買車的時候再也不用東問西詢,不必再被汽車廠家的“理論油耗”忽悠。可以更客觀的評價汽車性能。
反方
影響油耗的因素很多,與路況、駕駛習慣等多方面因素有關。油耗標識也不能完全反應汽車真實油耗。缺少第三方監督也讓其缺乏真實性。
2006年年底,國家發改委第一次對社會公開發布了34個汽車企業409個車型的實測油耗數據,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據悉,此次公布的實測油耗與數據均與廠家公布的理論油耗有一定差距,甚至有的百公里油耗的差距竟高達6升。國家發改委官員稱:“以往消費者只能從汽車生產企業和銷售商的產品宣傳材料上得到似是而非的油耗信息,今后就可以得到更可靠和客觀的數據。”
也是在這時候,國家發改委官員第一次明確表示將盡快出臺燃料消耗標識制度。“汽車油耗的公示制度是汽車燃料經濟性管理的重要內容,通過政府向社會公布客觀規范的數據信息,便于消費者選擇更節能的產品,從而促進企業的節能產品開發,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該負責人稱,早在2004年頒布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中,就對建立汽車產品油耗公示制度提出了明確要求,這次產品油耗數據的公布也是建立實施公示制度的一次實踐。
遺憾的是,這種由官方公布的實測數據,并沒有在社會范圍內得以宣傳和推廣,而是很快淡出人們的視線。消費者在購車時,還是只能聽信企業的一面之詞,或者道聽途說。
據統計,目前北京每輛車的養車費用平均為每月1300元,其中一半左右為燃油支出,也就是說,平均每輛車每個月的油錢在700元左右,隨著油價的上漲和燃油稅的呼之欲出,這項支出還將上漲。因此,對不少工薪階層的消費者來說,生產和購買低油耗車型意義重大。據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汽車燃料經濟性不僅是產品主要的技術性能,也是世界各國政府對汽車產品實施管理的重點領域。
然而,在為標識規定叫好的同時,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憂慮。首先,何謂“真實油耗”?如果沒有第三方統一標準的檢測和監督,“真實油耗”標識會不會流于形式,最終變成欺騙消費者的又一項指標?歐陽濤也表示,目前該《標識》還屬于推薦性標準,具體怎么實施還要看發改委管理部門對于汽車廠商的要求是怎樣的。其次,從技術層面分析,《標識》的實施對各廠家的資金實力以及技術能力均是嚴峻的考驗,扯掉“理論油耗”的遮羞布,一些高油耗企業只有在發動機、變速器、車身輕量化以及氣動外觀等諸多方面均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財力,才能達成車輛綜合油耗明顯下降的目的。
“燃料消耗標識不應由廠家說了算,否則又將是一個沒有實際意義的擺設。”業內人士表示。但國家發改委產業政策司李萬里處長日前表示,國家正在研究以汽車燃料消耗量限值標準為基礎,建立具有獎懲兼備功能的稅收政策。專家分析,這很可能就是即將開征的燃油稅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