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總量已超25萬輛 合理庫存可控不過剩
最近,車界悲觀論再現江湖,談“庫”色變者眾。近期“庫存重壓車企,四年一度黑色再臨”之類的醒目標題奪人眼球、屢見報端,給車市帶來更加不安的情緒。當前的汽車庫存真到了不堪重負的地步了嗎?
庫存———這個曾令汽車廠商大傷腦筋的字眼,在小別車市幾年后,又卷土重來,成為點擊率最高的詞匯之一。據報道,今年前5月市場上庫存車陡增,總量已經高達17萬輛,其中轎車庫存為14.44萬輛,MPV為7812輛,SUV為1.77萬輛。倘若再算上壓在經銷商手里的庫存車,整個行業的庫存量前5月至少在25萬輛以上。
不久,又有最新報道,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汽車行業首席分析師程曉東指出,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未售出新車的庫存升至17萬輛,被稱之為中國汽車史上第二個庫存高點。前一次庫存高峰出現在2004年6月,當時未售出新車庫存約為20萬輛。
這兩條報道,前后相隔一個月,卻傳遞了同樣數據的信息:今年5月和6月國內汽車庫存均大增,我們可以作這樣的理解:一、如果這兩個數據都正確,那么從5月到6月,庫存沒有繼續再增加,外界所傳的庫存上升勢頭已經得到抑制;二、可事實上6月份新增庫存還在增加,因為又有報道稱乘用車庫存增加了3.9萬輛。那么,只能說明這些數據前后矛盾,有誤,我們不知道究竟應該相信誰的話?
全國乘聯會秘書長饒達最近表示,眼下盛傳的汽車企業的庫存也并不如某些媒體報道的那么可怕,婉轉地表達了某些數據的不真實、不可信。那么,國內汽車庫存到底有多少,當前庫存量究竟是否合理呢?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庫存。就我國目前的統計標準而言,很難統計出準確的庫存量。眾所周知,國內統計汽車銷量有兩個標準,一是采用SKD統計,也就是汽車制造商直接賣給經銷商的銷售量;二是采用AAK的統計方式,也就是消費者(包括大客戶)當月的直接購買量。媒體和汽車商家主要是采用的第一種銷量統計方式統計的數據,由此延伸出生產庫存(廠家庫存)和社會庫存(經銷商庫存)兩個概念。而17萬輛統計數據指的是廠家上報庫存量,并不包括社會庫存(經銷商庫存),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車企產銷狀況。
其次,要知道何謂合理庫存。合理庫存用深度概念表示是指庫存車占用的資金、保管費用和由于缺貨導致的費用加起來最小的時間區間,一般企業合理庫存深度應當是1~1.5個月。在歐洲,德國汽車業合理庫存深度是0.7~1.1個月,法國則是兩個月。其中包括質保庫存、售前整備車、待發車、在途車、中轉庫庫存、經銷商庫存所需時間。相比國際汽車市場,中國更有其特殊性,比如現車銷售活躍、車型定制困難、用戶購買急躁等,因此庫存存在有其必要意義。
那么當前庫存量是否合理呢?從行業角度講,業內一般認同庫存量占總產量的8%~9%屬于正常水平。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統計,2008年1~6月汽車總產量為519.96萬輛,相應正常庫存總量應該在41.6萬~46.8萬輛。相對目前所傳17萬輛的庫存量,完全屬于可控范圍之內,即使加上壓在經銷商手里的庫存車,總數量達到25萬輛以上的話,也屬于合理范圍,何來過剩之憂?
事實上,業內已經有人將今年與4年前的“黑5月”車市相比較,擔心歷史重演。其實,兩者不能同日而語。
2004年的產量只有507萬輛,上半年20萬輛的庫存當然占產銷比很大,早已超出庫存量的可控范圍,所以鐵定庫存過剩;而今年的產銷量要沖擊1000萬輛大關,已比2004年高出一倍,那么,17萬輛的庫存量,即使包括經銷商庫存在內,也只有25萬輛庫存,占的產銷比肯定要比2004年小得多,并不構成威脅。另外,今年有5家主流生產商的庫存為零,一半以上主流車企在庫存上仍舊沒有太大的壓力,庫存量最大的一家車企積壓也不到2萬輛,這就與2004年絕大部分車企深陷庫存泥沼的情況也大相徑庭。“四年一度黑色再臨”可能性應該不大。
以前,外界懷疑中國的GDP含有水分,如今中國的汽車銷量和庫存統計也擁有不少水分,實在叫人捉摸不透。原本車市的外部環境已經夠糟了,不要再拿庫存過剩來自己嚇自己了。現在最重要的是恢復士氣、增強自信,減小市場壓力;同時建議汽車廠家上報數據時盡量采用終端銷量上牌數量,因為那個數字雖小了一點,但能準確反映市場需求,還汽車市場銷量和庫存一個真實面目。
相關新聞:
凱美瑞庫存“堰塞” 引狂潮最高降2萬
新車庫存17萬創4年新高 產能過剩已露頭
17萬庫存重壓車企 4年一度黑色周期再臨?
1-5月庫存數超17萬輛 神龍/通用存量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