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美國汽車業只有先破產才能重生
最近幾天,美國通用、福特和克萊斯特這三大汽車廠總裁們正在華盛頓拼命游說國會議員,希望能從政府得到250億美元的“緊急貸款資金扶持”。盡管這幾大汽車巨頭反復“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懇請援助,但美國會和白宮似乎不為所動。
汽車廠家認為,如果不能得到聯邦政府的貸款扶持,那么將給美國經濟帶來“災難性后果”?墒,由于前段時間,美國政府和國會剛剛通過了向金融業注資的“巨額救市方案”,目前正處在一個所謂的“救市疲勞”狀態,三大汽車廠的求救聲遭到無比嚴重的政治阻力。
據悉,通用公司希望得到100億美元的資助,福特公司的期望值為80億美元,而克萊斯特則尋求獲得70億美元的資金扶持。不過,美參議員放風說,汽車廠家不要對撥款方案抱太大希望。此外,豐田美國公司因銷量不佳將在12月停產兩天,并且繼續縮減高油耗小卡車的產量。
《紐約時報》19日發表文章指出,如果這三大汽車廠得到了他們尋求的幫助,雖然能暫時解決部分眼前困難,但美國人遲早依然會面臨“告別本土汽車產業”的日子。不過,要是這三大廠沒有得到來自政府的援助,底特律反而能通過徹底的結構性重組和變革來恢復生機。
紐約時報還認為,美國需要大幅度增加對替代能源研究項目的撥款額度,同時支持有關機構開發更有加高效的汽車發動機,并減少對外國車廠的稅收優惠。雖然破產會讓汽車業股票變成“廢紙”,但股市本來就是場“賭博”,股民要為自己將寶壓在了三大汽車廠上負責。
統計數字顯示,與寶馬、本田、日產和豐田等其他國家品牌相比,目前一輛美國本土品牌汽車的“額外成本”高達2000多美元。除了公認的“高勞動力成本”外,上個世紀形成的美國本土汽車業過于優厚福利和退休政策也壓得美國三大車廠喘不過氣來,無力新品開發。
眾所周知,汽車制造業是美國國家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因此,更需要一場“受控破產活動”來實現產業重組。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削減過度的勞動力成本、養老金和其他不必要的支出。同時,政府要保證重組后的汽車業得到更多資金扶持。
現有汽車廠高管必須大換血,要從其他更有創新和市場眼光的行業來聘請全新的管理人員。更重要的是,除了減少工人的福利待遇外,公司高管也要“同甘共苦 ”, 停止使用公司的商務飛機,關閉所謂的“高管餐廳”,削減個人收入。不論管理層還是普通工人,如果他們的工資和福利越來越好,但工作量卻越來越少,那么他們所在的企業最終只能是死路一條。
很多人擔心,購買陷入破產保護的美國品牌汽車如何享受保修服務?對此,有人建議,美國聯邦政府應該提供特別擔保,以便讓消費者放心,他們購買的汽車保修不會失效。也有民眾擔心,改革現有的退休福利政策對已經從汽車業退休的老工人“十分不公平”。
汽車廠家則宣稱,美國汽車業無法同“911”恐怖襲擊后的航空運輸業那樣,通過申請破產保護的辦法來“重生”。言外之意,要是破產,“大家只能一起死掉”。目前,通用公司因為資金缺口嚴重,不得不推遲兌現其此前對分銷商做出的各種“促銷方案”。
美國汽車市場已經飽和,幾乎每個到駕駛年齡的人都有一輛車,其他國家的汽車市場則有待開發。在未來的40年里,全球的汽車將從7億輛增加到30億輛。如果美國汽車業能在破產后徹底改組,早已死氣沉沉的汽車城底特律可能反而會重新蓬勃發展。
一些國會議員指出,美國政府對因過度貪婪而陷入困境的華爾街給予7000億美元的救市資金,卻對同樣需要幫助的汽車業的乞求“不聞不問”,實在有失公允。他們認為,美國汽車制造業“破產”帶來的危害不亞于金融風暴。
總的來說,白宮和國會的共和黨人希望能對汽車業來個“先改革,再注資”。而當選總統奧巴馬則主張對汽車業要“先救急,再改革”,并表示為阻止可能持續到明 年 7月的經濟衰退不惜財政赤字。由于新一屆國會和白宮要到明年才能就職,屆時通用公司們還能挺住嗎?美國汽車業到底是救是放,能否真正實現“置之死地而后生”,各方都在試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