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事件震動車市 中國車市在挑戰中成長
今年6月,上海大眾自主品牌車型朗逸上市,銷量節節攀升,迅速躋身A級車主流行列。10月份,東南汽車自主品牌菱悅正式在全國發售。國內合資品牌在自主研發方面大大地邁出了步伐。而廣州本田的自主品牌首款車型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不可否認,合資企業在技術、企業運作、市場營銷等方面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盡管關于其自主品牌出身的問題有不少爭議,但對于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整合,讓大家看到了更多“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希望。
C-NCAP 陷入“碰撞門”
“獲得C-NCAP碰撞五星”字眼的汽車廣告已經被越來越多國內消費者所熟悉。可是,決定車輛安全性“生殺予奪”大權的車輛星級碰撞測試本身卻在2008年陷入了“碰撞門”。
2008年6月21日,央視二套《經濟半小時》一檔名為“C-NCAP真相”的節目引起汽車業內的軒然大波。節目質疑了C-NCAP創辦單位——天津的中國汽車研究中心(簡稱中汽研),通過商業手段給國內各大汽車生產廠商發放C-NCAP汽車安全星級評定認證。一時間,號稱國內最權威的汽車安全星級評定標準的公正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
在歐洲國家、美國以及日本,評定安全星級是由國家指定一個絕對中立的公益性機構來執行,這些機構使用國家劃撥的經費買車,通過碰撞試驗,給車型打分,確定汽車的安全星級,這些標準被汽車業內部公認為是最權威的。而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無論是在標準制定、贏利性質,以及與企業千絲萬縷的聯系上都引起了大家對其權威性的質疑。
中國是否需要C-NCAP?答案是肯定的。隨著中國汽車消費的快速增長,汽車安全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重視,C-NCAP對于幫助消費者了解汽車的相對安全性、促進汽車安全改善方面無疑有著積極意義。面對市場的需求,如何繼續將碰撞進行到底,無疑是C-NCAP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汶川地震 車企積極賑災
“5·12”汶川大地震,讓中國人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悲痛,也讓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精神得到一次升華和釋放。多家車企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賑災,體現了中國汽車業勇于回報社會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賑災名單看,汽車企業捐贈過千萬元的比比皆是,廣州本田、一汽、上汽、比亞迪、吉利……
地震吞噬了道路,毀壞了家園,沒有汽車,救援人員和救援物資就沒有辦法運送到抗震救災第一線。于是,多家車企及時利用自己規范的物流體系,第一時間協助賑災。
江鈴全順第一時間生產救護車,千里奔赴災區;江淮瑞鷹第一時間在災區編入救災物資隊伍,統一聽從安排指揮救災;廣本執行副總付守杰奔赴成都,利用廣本在西南乃至全國較為完善的物流體系,協助救災物資的運輸……
在震災面前,車市的硝煙、競爭的殘酷,都已經被拋到一邊,剩下的,只有血濃于水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