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正式實施歐Ⅱ排放標準的期限日益臨近,最近的信息表明,國內規模較大的發動機企業已完成或大部分完成老產品的升級改進和新產品的開發、上市。
那么,規模較小、基礎較差的發動機企業現在的日子又怎么樣了呢?
記者把電話撥到湖南某汽車發動機廠。對方說:“廠長正忙著改制、尋求合作對象,為企業找出路。”打聽有關歐Ⅱ機的開發情況,對方以不了解情況為由把電話轉到了技術部門。
這家工廠有兩個系列共三種型號發動機產品,在今年前五個月只生產了1000多臺。“這些發動機現在還都是歐Ⅰ標準的,想開發歐Ⅱ產品但沒有資金投入,具體措施也還沒有。歐Ⅲ機的問題更是沒有上桌。”技術人員無奈地說。
“歐Ⅰ發動機到時候不準上市,企業今后怎么辦?”“光技術部門著急,是干著急。全廠一兩千名職工,五個月只生產了1000多臺發動機,連維持正常生產經營都困難,今后還能不能繼續做汽車發動機都成了問題。領導正忙著改制、尋求合作。工廠今后很可能轉產、被兼并或破產。”
電話撥到另一家發動機公司,公司領導也不在。當問及產品達標情況時,對方說:“公司現在已經不生產自己的發動機了。”“那現在在做什么呢?”“在為別的發動機企業生產配套件。”對方介紹了原委:原來這家發動機公司曾有兩個系列的三四種發動機,在沒有實施排放法規時,年產量最高時是2000多臺,但因為沒有技改資金,產品達不到歐Ⅰ標準沒有銷路,已經不生產了。這家已經名不副實的發動機企業的領導,此時正在外邊四處奔波,為企業的生存尋找出路。
這兩家前景不妙的發動機企業,很可能都“栽”在缺少資金上。要使發動機達標需要多少資金?
業內專家告訴記者:把歐Ⅰ機改進為歐Ⅱ機,技術難度較小,投入約需數百萬元。而要把歐Ⅱ機改進為歐Ⅲ機,則要對機器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必須實現電控化和采用燃油共軌系統、可變截面渦輪增壓器、廢氣再循環系統和尾氣后處理裝置(重型車除外)等,從開發到成熟,要經過設計、試制、300小時全面性能臺架實驗、600小時全負荷強化可靠性實驗、15000次循環的冷熱沖擊實驗、裝車(3~5輛)路試30000~50000公里等過程,再到國家級技術中心第三方認證機構做強制性性能實驗和臺架認證實驗,約需三四年時間、幾億元人民幣。這的確只有資金、技術都雄厚的企業才能辦到。
據了解,目前,技術水平低、生產規模小、年產銷量不足萬臺和經濟效益差的約占國內發動機企業總數的60%。這些企業難道真的邁不過一道道排放法規的“坎”?行業權威人士認為,這些企業之所以長期存在,是以前行政管理庇護的結果。不斷嚴格的排放法規,將像一波波巨浪沖擊發動機行業企業,使產品質量水平低、規模效益差的企業折戟沉沙;幾十年一貫堅持技術進步、以科技促發展的大型企業將受益;中流企業將逐漸分化,有的仍會在市場競爭中落伍。
一系列新排放法規的實施,將大小企業都放在了同一起跑線上,那些跟不上形勢發展的企業,或轉產其他,或被兼并,或選擇退出,都是必然的。(中國汽車報)
[1]
![](/images/art_but.gif)
![](/images/b12-1.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