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弊大于利門外漢怎樣留在門內?
有人認為,對汽車的不了解未必是壞事,因為強大的資金鏈可以讓家電企業承受由于經驗的不足帶來的短期失利。但事實并非如此,即使是像華晨那樣的金融巨鱷再出現一兩個,不了解汽車的特殊規律一樣難以成功。
專家給家電企業開的方子是:了解市場規律、熟悉產業政策、搞清產業布局和經營模式,找到合作者。最后這一條至關重要,也極為困難。重汽曾經有嚴重的經營不善,和沃爾沃的合作投資巨大,其中一個原因恐怕和它需要解決的包袱多有關,F在小鴨要進入重汽集團,后者顯然更高興,但小鴨能不能成功呢?此外,還有一個時間問題?新入門的企業如果不等上一兩年,連新車型的寒暑試驗都完不成,沒辦法上目錄。熟悉行業規律沒有四五年肯定不行,但等長了時機又過了,不了解這些東西就投資汽車很難說前景會多美妙。
家電業投資汽車,選擇細分車型市場也是問題。商業車可能總體上比轎車的競爭度要低,適于投資,但具體分析下來也不好做。光大證券研究認為,從國內汽車行業發展的前景看,應長期看好乘用車子行業(轎車、輕客中的MPV、SUV)。但微客發展受到大城市限制行駛、自身環保安全性不夠等因素影響,前突微客(如五菱陽光)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歐Ⅱ及碰撞法規的要求,將成為微客行業新的增長點,這一正一負因素將使市場看平。微貨的產銷率僅為0.72,依然徘徊在警戒線附近,結合銷量的大幅負增長看,將出現階段性的供過于求。投資微型用車不明智。
中重型車呢?業內專家認為,商用車中的中重型卡車市場看旺,但主要是東風和解放在做,門檻高規模大,外人很難擠進去,9米以上的大客車同樣是如此。要從小批量做起,同樣從外行干起的福田倒是個好例子,按照福田黨委書記趙景光的說法,“福田是由于走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路子,人的成本低,再加上沒有人管自己闖的特殊環境才走到今天!边@條路福田走了四五年,目前時代、奧鈴輕貨在輕貨市場占有率近30%,連續多年排名第一。但現時要做成新福田,政策環境已經明顯不同。(中國經營報)
[上一頁] [1][2][3]
![](/images/art_but.gif)
![](/images/b12-1.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