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外資本熱投汽車
對于汽車行業,中國的煙草大王———紅塔就更是外行了,但紅塔還是選擇了造車,并且基本上完成了從重型車向家庭型車的轉變。
8月1日,由云南省自行生產的首批多功能家庭微型轎車“幸福使者”在一汽紅塔裝配線正式下線,而同一天占地307畝的一汽紅塔乘用車生產基地在云南破土動工。
和造煙的紅塔一樣外行,2003年生產電池的比亞迪用2.54億港元巨資收購秦川汽車77%的股份入主微型車“福萊爾”。比亞迪入主秦川后就開始大刀闊斧地造車,半年內接連推出了四缸的福萊爾0.87L和1.1L兩種車型。據悉今年年底前,搭載1.3L和1.6L的福萊爾也將問世。
在諸多國際巨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進入汽車行業的同時,國內資本市場的大鱷德隆、格林柯爾也開始構造自己的汽車王國。8月底,德隆的猛將———湘火炬發布公告稱,有意收購航天華晨,有人分析這是德隆進入轎車行業的信號———因為航天華晨旗下的三江雷諾現在正在等待重組。之前記者采訪湘火炬董事會秘書張英姿時,她表示:“要以汽車行業為發展基礎和主業,通過收購、兼并、重組等方式,拓展國際銷售通路及網絡,成為中國最優秀的產業集團。”
在德隆構建自己的汽車王國時,資本市場的另一大鱷———格林柯爾也開始行動。
它正在與原來中國最大的客車生產商揚州亞星接觸,要借客車進入汽車領域。
汽車投資是否過熱?(專家發言)
經濟學家認為,汽車不是聚寶盆,它更像一個無底洞,而且汽車需要的資金量較大,幾個億、幾十個億都可能會打水漂,這已經從廣州標致的失敗和神龍的前期虧損中得到驗證。
國家有關部門在今年也出臺政策,表示包括汽車在內的幾個行業存在投資過熱的問題。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認為,汽車市場需求存在很大的波動性,如果不考慮市場風險安排投資,勢必會造成“投資熱”,出現生產能力過剩的局面。
但也有專家不同意這種說法,商務部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馬宇就認為,中國現在的車價是國外的近兩倍,利潤是世界其他國家的幾倍以至幾十倍,國際資本在中國控制新的整車項目時,大規模地加大中國的投資,“這些跨國公司當然不是和中國有多深的交情”,而是看到中國汽車業的發展前景。既然如此,“中國的資金往汽車里投就不足為奇,這正說明了中國資本也和跨國公司一樣聰明”。
[上一頁] [1][2]
![](/images/art_but.gif)
![](/images/b12-1.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