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家電商,在2003年不約而同地盯上了汽車。除了春蘭、揚子等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介入汽車業的先驅外,今年中國汽車制造商的名單中,又相繼新增了新飛、美的、小鴨等家電業出身的新軍。而有消息稱,奧克斯也正躍躍欲試,擠入這張已經相當冗長的名單。
動機是明擺著的:利潤。經過一輪又一輪價格戰的廝殺,傳統家電業的利潤已經讓絕大多數企業度日維艱。背投、等離子等新興技術的崛起,讓黑色家電廠商看到了希望,但對于尚未出現重大技術革新的白色家電商來說,“微利”時代的日子實在難熬,業內人士甚至發出了“賣冰箱不如賣蘿卜”的感嘆。在這樣的背景下,近來如日中天的汽車業,無可避免地進入了家電商的視野。以上海為例,汽車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1%,但其利潤卻達到了全市工業利潤總額的25%。更有業內人士指出,汽車業的平均利潤率比家電行業要高出三倍。于是,盡管隔行如隔山,盡管轎車業門檻太高,白色家電商們還是不甘心放棄這塊肥肉,紛紛劍走偏鋒,從客車、專用車、重型卡車等領域殺入汽車市場。
擔憂也隨之出現。人們擔心的是,汽車業會不會重蹈家電業“規模做大—利潤攤薄—眾多企業崩盤”的苦痛?家電商們也許一點也不懂汽車業,但他們卻是中國最懂如何掀起殘酷競爭的一群商人。滬上家電業一位資深人士曾告訴記者,做過家電,再打什么樣的市場都不怕了。再看看近來涌入汽車業的家電商,美的、奧克斯即使在家電領域,也是出了名的價格戰“策動者”。他們介入后,家電業在充分市場競爭中曾用過的所有花招和手段,都可能在汽車領域重演。如果把家電商比作“蝗蟲”,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都曾一個個在他們激烈的“奪食”中,變得利潤稀薄,乃至無利可圖。最近的前車之鑒是手機,這個在汽車之前,被家電“蝗蟲”們當成新增長點的肥肉,已不可避免地陷入價格越壓越低,新品跌價越來越快的境地。當這批“蝗蟲”終于光臨汽車市場后,這個產業的好日子還能有多久?
但這種可能性,也不一定是件壞事。在家電業內,同樣流行著這樣的觀點:沒有殘酷廝殺后的遍地尸骸,就不會有長虹、海爾等家電巨頭的出現。多年持續白熱化的競爭,不斷洗禮著中國家電業的各個環節,讓它從總體上一步步脫胎換骨,變得更富競爭力,時至今日,中國已經無可非議地成為世界家電制造中心。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批“蝗蟲”,更像是游入原有產業格局的一條條鯰魚,他們豐富的攻擊手段,有望給國內汽車產業帶來新的血液,加速這個產業的變革。只有微利時代的到來,才能真正迫使汽車業對自身的粗放型經營動手術。大戰之后,現在一批企業倒下,換來更有競爭力的企業出現,這種基于市場的殘酷競爭,對產業結構調整的效果,不見得比人為調控的效果差。(解放日報)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