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如需轉載或者投稿,請致信:Jenny@pcauto.com.cn
[編者按] 安全一直以來就是一個備受人們關注的問題,對于開車人來說,安全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自身在開車時要注意的一些事項安全;另一個就是車本身的安全性。
前段時間的雅閣婚禮門事件讓眾多網友對車本身的安全十分感興趣,在這里,我們PCauto將就車身安全作出一系列的、科學的、客觀的評論,歡迎廣大網友就安全發表自己的看法。
文章導讀:安全系列之一:《獨家分析:車皮在中國越來越薄嗎?》
安全系列之二:《致命的撞擊——為什么車身會變成兩截?》
這里請大家繼續看我們獨家策劃的:安全系列三:安全,與鋼板厚薄何關?
[正文] 談到汽車安全,就筆者看來,許多網友在汽車安全性這個重大問題的認識上,普遍存在著一大誤區:那就是,認為鋼板厚、車身重的汽車才安全。
筆者認為:這種認識是值得商榷的。
要了解汽車安全性能,本來要先了解車身結構的。但是,筆者認為大多數網友并不是不了解車身結構。而是對結構帶來的后果不清楚。所以,筆者就不再介紹結構知識,著重說說什么樣的結構才是安全的。
我們很多老司機都有這個感覺:20多年以前的汽車往往比較沉重,同時也比較結實經得起撞,這也是現在許多消費者普遍的認識。
這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由于當時的汽車還沒有廣泛采用承載式車身設計,所以汽車的底盤往往采用H形鋼梁以及沉重的厚鋼板,所以車身沉重,車速相對也比較慢,油耗很高。這樣的汽車對于安全的保證是所謂的“硬碰硬”,一旦發生撞擊便是看誰的重量大、動力強,經常出現“兩敗俱傷”的事故,破壞力比今天所見到的往往要大得多。
而如今采用了承載式車身設計的汽車,由于沒有了沉重的鋼梁與車殼,車身輕巧省油,而且車速也不斷在提高。同時,通過巧妙的設計,一旦發生事故車身會采取潰縮等方式來消解外力,因此所造成的破壞力反而大大下降,安全性也有大幅度提高。
這就是承載式車身的優勢,由于沒有車架,承載式車身可以設置吸能區,在碰撞時用變形的方法來消除外力,也就是筆者說過的:“越容易撞爛的車越安全”,這同時也是大多數網友無法理解的。
先從建筑學上舉個例子。
大家看古代的城墻,有的厚達十幾米,堅固無比;而我們現代的摩天高樓,幾乎全是剪刀墻的框架結構,采用大幅的玻璃幕墻,根本談不上有任何的外殼,全憑結構支撐。這兩種建筑,誰會更抗地震呢?結果可能不言而喻。
實際上,在建筑防震上,世界上一直采用以吸收地震能量為主的插入式整體結構,即將建筑物的基礎和上部結構設計為絕對不可分割的剛體插入地球,將地震時受到的內力限制在建筑內部,完全靠自身的剛度消化地震力,但是,效果往往不好。所以,目前比較前衛的防震技術,比如美國采用的橡膠彈簧、日本采用的弧形鋼梁、俄羅斯采用的地基沙層墊,這些新的抗震技術逐漸顯示出強大的威力,而他們雖然方式不同,但原理基本一致,都是利用柔性結構消除地震強大的應力。
版權聲明:系太平洋汽車網評論團成員旺財獨家稿件。版權為太平洋汽車網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文章系作者本人觀點,與太平洋汽車網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