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去年10月份,受到廣泛關注的“陸風碰撞門”事件一時間讓人們突然意識到中國的安全碰撞標準與國際碰撞標準之間的差距,也讓國產車踏出國門的這一步狠狠地絆在了這個門檻上。而豐田在2月17日做的碰撞試驗(點擊查看專題),卻是首次在國內公開試驗中將測試標準提升到了國際水平上。這些事件對中國汽車產業以及安全標準的重新制定會產生什么影響呢?在碰撞機構的組成上又有什么新的突破呢?
中國目前的碰撞標準與國際標準的區別
首先可以對目前國內外(主要以歐洲為例)碰撞標準中的簡單數據加以對比。目前我國執行的是GB11551汽車正碰強制標準,設計規定的正碰速度標準為50公里/小時,而歐洲NCAP的規定為64公里/小時;在碰撞方式上,我國GB11551標準采用的是100%正面碰撞,歐洲NCAP則模仿出現幾率最高的兩車對撞情況40%重疊正碰;我國GB11551試驗中使用的墻壁為可吸收部分能量可變型墻壁,而歐洲NCAP使用的是剛性墻壁。另外,在NCAP的碰撞試驗中,還包含有側撞、后撞,這些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未在強制安全測試中引入這些碰撞測試項目。在試驗結束后,對于結果國內只有“通過”和“沒有通過”之分,國際上則習慣用星級標準來分別對頭部、胸部、腿部等主要部位的傷害程度進行分級。
然而,中國的碰撞試驗與國際上,特別是歐洲相比最本質區別是,國內負責碰撞試驗的機構基本是由國家認可的幾家車輛技術檢測中心進行,這些檢測中心一般不對外,而國內汽車接受碰撞試驗時采用隨機抽取的方法,同時也不能排除廠家定做“特種車”的可能性,總之,這類測試對公眾而言透明度很低。而在歐洲,無論是NCAP,還是ADCD、TUV,或者是其他什么測試機構,都是獨利于任何企業集團或政府機構之外的組織或俱樂部,他們與任何商業利益無關,只對消費者以及自己俱樂部會員的安全負責。拿目前全球最權威、最嚴格的歐洲NCAP來說,它是由國際汽車聯合會(FIA)牽頭,不依附于任何汽車生產企業的獨立第三方機構。
公開碰撞試驗對中國新標準的制定有何意義?
多家組織競爭上崗,推動安全評估領域發展
事實上,中國新的碰撞測試標準早就在制定之中。就目前的情況看,有意以NCAP標準作為自己碰撞標準的機構組織就有兩家。從長遠的角度看,這是中國汽車安全評估的一次革命,碰撞測試的組織形式從國家機構走向民間組織,從不公開走向透明,這有助于購車者和車主更全面地了解每一款車的安全性能。而獨立性對于這類組織來說,則是生存的根本。同時。它對于降低保險公司和保險協會的商業風險,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
更為嚴格的測試標準將推動國產車安全性的提升
曾經國產車在走出國門時,在安全問題上遇到的溝坎,既不能直接歸咎于國產車型的老化,也不能賴在國外權威機構腳下使絆。只是由于我國的安全評估標準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在國內通過測試的車輛,不能達到國外更為嚴格的安全標準。而安全標準的提升,還能杜絕部分廠商在安全材料和安全零部件的使用上偷工減料,鉆中國與國際安全標準差異的空子。
星級評分成為國家碰撞法規的補充
民間組織公開的碰撞測試,與國家的強制的碰撞法規的性質并不完全相同,但在提高車輛安全性,保證駕乘者生命安全的角度上并不沖突。假如有一天,中國民間的碰撞測試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時候,相信對中國汽車業來說,一定是一件好事。因為這類民間組織的實驗不會局限在國家法規的框架內,且在許多方面還會有所突破。碰撞法規只會規定汽車安全達到的一個及格線,汽車安全性能進一步提高如何體現,就需要類似于NCAP這樣的星級排名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