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auto編者言:小編一直有個疑問:發動機漏油后的銳志還是不是一輛好車?如果銳志還是輛好車,考慮到廠方的處理方法后,消費者還敢不敢再出手購買?銳志漏油與其說是影響到了銳志整車的質量,還不說是影響了銳志車和豐田品牌在車主心中的形象。漏油的污點同時也是車主心中的陰影。
最近,豐田公司肯定比較煩,因為在中國市場上,關于銳志等車型“漏油事件”風波似乎愈演愈烈。當公眾都在翹首企盼著一汽豐田實施召回行動的時候,卻得到了來自廠方的正式答復:漏油問題不會導致車輛存在安全隱患,不涉及車輛行駛安全,故不采取召回的方式。
漏油之前豐田曾兩次實施召回
在筆者的印象中,從2004年10月1日我國《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正式實施以來,豐田公司針對中國市場生產的汽車曾經有過二次召回行動,第一次是2005年5月31日,起因是2005年5月13日和14日生產的威馳轎車發動機進水管處可能有冷卻液輕微滲漏的現象,如不及時修理容易造成發動機過熱。第二次召回行動是在2006年2月28日,召回對象是2005年8月18日至11月30日期間生產特銳車,原因在于這批“問題車”由于高音喇叭內部組成零件不良,導致高音喇叭不響,無法發出鳴笛警示,可能影響交通安全。
從去年10月份銳志上市以來,至2006年2月豐田公司宣布“漏油事件”已經得到了徹底改善為止,在中國市場上銷售的銳志車總數超過了3萬輛,其中相當的車輛存在此類的漏油現象,除此以外,還有一部分更早上市的皇冠轎車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對于這次的“漏油事件”,一汽豐田的解釋實在有點乏力:因為發動機油底殼裝配不良而滲油。注意,豐田公司在此強調的是發動機裝配過程中的裝配工藝問題。因此銳志等車型漏油不是產品設計缺陷,同時因為車輛上配備了機油感應器,壓力警告系統,如果發生了大量漏油情況,警告系統將會提示告知用戶發生異常,所以不會導致最壞的結果。
銳志漏油有多大危害?
下面我們來逐一分析以上三次事件或者行動的區別。先來看看召回的原因。第一次召回行動,其召回的原因也是滲漏問題,不過不是油底殼而是進水管,當進水管滲漏,必然會引起冷卻液的減少,這樣會導致發動機冷卻能力下降,嚴重可能導致發動機溫度過高。發動機溫度過高肯定不好,這是廢話,那么會不會存在安全隱患呢?不會,因為非常幸運的是現在除了自行車外,幾乎所有的車輛都安裝了水溫感應器,豐田公司的高檔車當然也不例外,發動機溫度過高肯定會體現在水溫表上,直接告知用戶發生異常,所以用戶此時肯定會將車停止下來,從而不會導致最壞的結果。
而第二次召回行動呢?喇叭的零部件故障,當用戶按動喇叭按鈕的時候,肯定會發現喇叭已經不能正常工作,沒有聲音或者異常的聲音會告知用戶你已經無法正常鳴笛警示了,會不會影響交通安全呢?不按喇叭就是了,筆者深知目前國內眾多城市已經全面禁止鳴笛,如果強行鳴笛,將會受到罰款50元和扣1分的交通法規的處罰,所以喇叭的故障顯然不會存在大的安全問題,也不會讓用戶因此而導致最壞的結果。
那么車輛漏油到底會有什么后果?首先,機油減少,必然會讓發動機不能進行有效潤滑,造成發動機過早磨損,這一點是基本常識,其次是機油過少,也會可能導致發動機燒毀,這樣的問題是不是嚴重問題,算不算很壞的結果?
為什么不召回銳志?
既然已經明確是問題車輛,對于漏油車輛豐田公司為什么不予以召回?這個問題主要集中在對于“缺陷”概念的認定。我國目前正式實行召回制度的依據是《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該規定第五條中對于這個概念規定為:“是指由于設計、制造等方面的原因而在某一批次、型號或類別的汽車產品中普遍存在的具有同一性的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或者不符合有關汽車安全的國家標準的情形。”
對于這個概念,豐田公司已經領悟得非常深刻,他們的解釋是,目前有問題的車輛不存在設計和制造等方面的問題,因為這是裝配不良造成的,同時漏油事件不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因為漏油過多,車內的警示系統會提醒用戶,所以不會有最壞的結果。但是我弄不明白的是,為何最為經濟型小車的特銳因為喇叭故障都進行了強制性的召回,而中高檔轎車的銳志皇冠卻在經銷店里草草修理了事?
再問為什么不召回銳志
綜合來說,上述事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所有的問題車輛都是“雞毛蒜皮”的小故障,都不會對用戶造成什么最壞的結果。奇怪的是為什么針對前面兩件事情,豐田公司慷慨地進行召回行動,而這次“漏油事件”卻讓經銷店自行解決呢?
因為這幾起事件,還存在一些不同點:第一是涉及車輛眾多。第一次的召回行動,僅僅有9輛威馳車屬于這個行列,第二次的召回行動,也只有721輛車列入這個范圍,而這次“漏油事件”中涉及的僅銳志車就有3萬多輛,加上皇冠車在內其數目非常大。前兩次尤其是第一次的威馳事件,與其說是召回,不如說是一次作秀。
而這次就完全不同了,如果針對如此眾多的車輛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召回行動,必將耗費大量資金成本,這與豐田公司整天思索著如何有效控制成本的經營理念相悖。
第二點是范圍不確定性。從2005年6月份開始,國內很多皇冠的車主們陸續發現自己愛車的發動機漏油、滲油。根據網絡的不完全調查統計,大約60%左右的銳志和皇冠車主發現自己的愛車有類似問題。截至2006年2月上旬,發動機已出現漏油問題的車輛累計達到2萬多輛,而對于到底有多少車在漏油,豐田公司自己也相當糊涂,這一點從該公司給予公眾的答復中就可以看出:車輛如果在保修期內未出現滲油問題,則超過保修期也不會再出現滲油現象。也就說,到底有多少車輛存在這樣的隱患,豐田自己并不掌握,全憑用戶自己使用時候注意。
還有一點更嚴重也是更糟糕的,那就是故障原因不明確。雖然豐田公司一再聲稱2006年2月后的新車已經得到了全面改善,大家看清楚,這里用的詞是“改善”,而不是解決或者消除,也就是說如果維修后的車輛或者此后上市的新車還出現類似的問題,那就是改善不到位造成的,真的佩服了豐田人對于中國詞匯的領悟能力。
再看看豐田公司對于“問題車”的診斷:“造成漏油的原因一是接合部位中間混入不純物,二是密封膠的接合力減弱。治療這個問題的手法就是“對密封部分重新更換封墊和密封膠”。這樣的處理結果是很多車主不得不開始二進宮,因為二度滲漏而重新處理。因為眾多車主反映,除了豐田公布密封膠條的漏油原因外,正時鏈盒等部件一樣存在問題,同時針對經銷店的一些草率作法深感憂慮,比如進行維修的車輛竟沒有留下“維修記錄”這個重要的證據!
從豐田公司正式入住中國以來,對于中國市場他們始終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但是幾年下來,在中國市場的遭遇讓豐田清醒了許多。
首先是豐田引以為榮的精益生產方式,在全球統一的營銷管理模式在中國出現了嚴重的水土不服。比如訂單制的生產銷售模式,因為零庫存的經營理念,用戶購買一輛新車需要經過漫長的候車過程,很多消費者直接移情別戀去購買其他廠商提供的現車。
還有所謂的剛性價格,一款搭載過時發動機的小型車,依然能夠賣出一個高價錢。當別的廠商動輒數萬元的降價行動的時候,豐田卻采取5000元的優惠活動。這樣的作法對于一貫重視真金白銀的中國消費者來說是不明智的。
還有吝嗇的本性,當初的威馳上市,大家都以為迎來VVTI的新技術,沒有想到卻是5A的發動機來對待大家,隨后的花冠號稱世界同步車型,卻也有偷工減料的嫌疑,還有當年的豐田霸道事件,剛性價格在中國市場不斷出現的降價風潮的反差,最終讓豐田不得不屈服于現實的壓力,在堅守了一段時間后不得不大幅度降價來謀求生存。
豐田公司最感覺自豪的是其產品的內在質量,對于此,時任一汽豐田銷售公司總經理古谷俊男說:只要你開豐田車,不管經過三五年,還是八九年,我們的車不會變形,非常可靠。可靠的質量成為豐田在中國市場的唯一法寶,但是現在呢?剛剛購買的皇冠和銳志新車,就大面積出現了漏油的現象,難道這些就是豐田公司所謂的質量保證?如果連質量信譽都失去了,豐田在中國還剩下了什么?
造成“漏油事件”的原因,從表面上看,是因為生產裝配中的失誤,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呢?豐田給自己確定了在中國市場的宏偉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理想,他們目前唯一能夠做到的就是提高產品的競爭力,而低價上市成為了開創市場的關鍵手段。對于這一點,豐田公司已經從皇冠尤其是銳志的上市看到了希望,以一款低于對手價位的車型上市,再加上豐田品牌的巨大感召力,這兩款新車在上市后讓豐田真正找到了勝利的感覺。
可惜的是好景不長,在剛剛取得了一點勝利戰果的今天就出現了利空的消息。媒體分析造成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豐田為了大幅度降低新車成本,不得不在中國盲目提高新車國產化率,所以造成了“漏油事件”的發生。對于這個問題,筆者不置可否,因為豐田一直提倡的作法是:為了保證在中國生產的豐田車也是全球同一品質,對于零部件采購都是要求零部件商按照豐田的方式來做,必須符合條件才可以納入采購的體系。如果銳志和皇冠的零部件存在問題,那么讓我們感到疑惑的正是豐田對中國市場的質量控制和其企業內部管理是否存在問題。
直到昨天,我看到廣州豐田的凱美瑞上市了,最低售價19.78萬元,這個價格確實低于同級對手,具有一定的競爭實力。但是我同時又看到了豐田公司大肆宣傳“凱美瑞上市即達到了70%的國產化率”,我真的很疑惑:國產化工作你們已經做得很好,但是凱美瑞會不會漏油呢?
相關報道:
銳志漏油終于惹來官司 車主起訴一汽豐田
一汽豐田皇冠、銳志身陷“漏油門”
一汽豐田“REIZ銳志滲油”情況的說明
一汽豐田表示道歉但不會召回漏油銳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