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品牌出口三劍客
在出口海外的合資品牌中,最知名的當數本田汽車(中國)的JAZZ、上海大眾POLO以及東風雪鐵龍凱旋。
其中本田汽車(中國)有限公司與普通合資企業不同,持股情況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55%,本田技研工業(中國)投資10% ,廣汽集團25%,東風集團10%,是一家由外資主導的企業,所生產的車型不對中國內地市場銷售,目前只生產銷往歐洲市場的JAZZ車型。本田看重的是中國低廉的勞動力成本。
上海大眾方面,繼國產POLO出口澳大利亞打開局面之后,其后又有帕薩特B5、普桑和桑塔納3000等車型出口到哈薩克斯坦,在合資品牌出口汽車中屬于先驅者角色。
源自法國雪鐵龍C4的東風雪鐵龍凱旋,一直號稱是全球車型,并揚言將出口至南美、中東和東歐等地區。年初,首批凱旋樣車已經抵達了阿根廷,但仍未開始批量出口。由于雪鐵龍在國外市場擁有售后服務網點,因此在出口難度上相對自主品牌要小一些。
潑冷水之一:質量不穩售后不全
對于國產轎車,尤其是自主品牌轎車來說,售后服務網絡的鋪設是最大的難點,“在汽車出口問題上,沒有售后服務,就沒有一切。”有專家指出,中國汽車企業普遍重銷售、輕服務,缺少發展的眼光和長期的市場戰略。“很多自主品牌汽車出口海外,售后服務幾乎是空白。有時候產品出現了質量問題,卻找不到合適的備件和維修工程師,導致消費者對中國汽車徹底失去了信心。在俄羅斯,代理中國汽車的俄羅斯經銷商幾乎都有相同的抱怨:中國汽車廠家的零部件供應不及時,使出口到俄羅斯的中國汽車售后服務得不到保障。”
國產轎車出口遭遇到的另外一個瓶頸,就是產品質量問題。即使是本田(中國)在廣州生產、專攻歐洲市場的JAZZ,也爆出了發動機倉有毛刺,需要翻修的事件,工藝水平較低的自主品牌就更不待言了。尤其是在售后服務不完善的情況下,更應該把好質量關。與其倉促出口砸了品牌口碑,不如先練好內功再圖出征大業。
潑冷水之二:內訌頻頻打價格戰
據中國汽車協會發布的數據,2003年我國整車出口平均每輛價格為7844美元。而今年前4個月單輛轎車的出口價格已經跌到7039美元(約合5.6萬元)。如果去掉合資企業出口的產品,折算下來自主品牌的價格則顯得更低。“合資品牌廣州本田的Jazz轎車出口單價1.3萬美元,如果扣去這一筆出口,今年中國轎車出口平均單價可能僅有5000美元左右,”某業內人士對記者分析說,“相同或相似的產品,你降800,我就降1000,價格戰打到白熱化,便不惜以簡化工藝降低品質為代價,更是顧不得什么品牌不品牌的,不僅把彼此都整跨了,也把中國企業、中國產品在當地的信譽,乃至中國的國家信譽也整跨了。”
7月,上海華普汽車出口2000臺轎車到利比亞,與此同時,奇瑞汽車正主動與華普汽車的買主—利比亞阿爾貴亞公司接觸,擬以每輛低于華普此次出口的主打車型海域系列300至400美元的價格,出口與華普海域相當的產品。類似的“內訌”事件,在俄羅斯等地也在持續上演。國家發改委人士表示,過低的價格、技術含量,很容易會使中國汽車步家電、家具、紡織品等行業的后塵,難逃國外諸多貿易壁壘(反傾銷)的制約;另一方面,同質化的競爭與價格戰,難免會互相擠占生存空間。希望自主汽車品牌們,不要重蹈摩托車出口低價競銷而不得不退出一些國外市場的覆轍。
自主品牌出口需要政策支持
日前中國進出口銀行和奇瑞汽車簽署《出口信貸支持國際經營合作協議書》,奇瑞汽車得到50億人民幣的出口信貸支持。中國進出口銀行行長羊子林表示,利用政策性金融手段支持我國企業開展跨國經營、實施“走出去”戰略,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2006年汽車自主創新發展論壇上,自主品牌企業們再次強調政府政策支持的重要性。而新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也明明白白地鎖定了目標——“在2010年前使我國成為世界主要汽車制造國”,汽車產品要“滿足國內市場大部分需求并批量進入國際市場”。在此一目標下,相信國產轎車,尤其是自主品牌轎車,將會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以及更為寬松的出口環境和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