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碰到幾個廠商朋友,好幾個都對各個媒體的維權報道大感頭疼。說現在有一種很奇怪的情況,車子出了問題,消費者寧可找媒體也不愿找廠家。而且還有媒體把著“維權”、“曝光”的幌子向廠家索要各種利益,所謂為了廣告投入不擇手段,其中黑暗之處令人難以啟齒。
如何能做一家好的媒體,每個該行業的從業者都有自己的看法,其中固然有純粹為利益而出發的,但也確有能真正觸動廠商神經報道。究其原因,國內的汽車廠商對消費者所拿出誠意遠遠比不上那些在國外的,有人稱之為“不厚道”,其實“不厚道”一詞遠遠不足以形容目前的車市格局,我們之所謂“不厚道”行為有很多甚至算得上“隱瞞”、“欺騙”甚至“欺詐”。在遭遇將消費者視為欺瞞對象的廠商,九霄覺得消費者找媒體維權還是輕的。
多少消費者能真正受到廠家的尊重?
從手機、論壇到電子郵件,所謂“雅閣3萬”“寶馬6萬”的欺騙信息數不勝數,只要你真的相信這些所謂的“避稅車”,那么少則七八千、多則十來萬的現金就和你永別。這些令人可憎又無法徹底取締的虛假信息說到底也只敢在論壇、交易平臺上流竄,九霄倒沒有見過真正去工商局注冊的。不過前不久北京現代的雅紳特降價一事倒是引起了軒然大波,兩年半不降價的承諾變成了116天后的降價8000元。于是在傷心、郁悶之后,有的消費者憤怒了,聯名將廠家告上法庭,而此時廠家也反應說將不會有相應的降價補償。
今天我們不是來深究北京現代的降價事件,原因是九霄認為這樣的事件在國內實在太過頻繁。不要看現在有些消費者鬧得沸沸揚揚,等各大媒體炒做完畢之后照樣風平浪靜,所以歸根結底還只是幾朵小浪花,中國的汽車消費者在廠商面前始終是弱者。前兩年廣本雅閣的婚禮門事件中,九霄曾與那次事件的車主做過對話,得知在事件發生后本田所派出的專家在第一時間將與事故數據至關重要的ECU取走,并且解讀ECU數據的時候拒絕車主及其代理律師在場,讓人分不清這輛車的主人是車主還是廠家。不僅如此,那次事件的高達10萬元的事故車輛檢測費用也是由車主墊付的,這些行為是對消費者的尊重嗎?
而今年發生的另一品牌車型斷裂事故中,廠家不回應車輛本身的問題,反倒通知媒體“這個車主好像有吸毒的前科”。其實別人吸不吸毒和車有沒有質量隱患完全是兩碼事,車主人品不好、離異也罷甚至就算是酒后駕車,對汽車的被動安全性都不會有什么影響,有必要都挖出來為自己推脫責任么?
再說前不久的銳志漏油,這種大批量質量問題且不談為何僅限于國內生產的豐田車,光是解決方案是靠天津車主一紙訴狀逼出來的,就知道目前消費者的弱勢所在。像這種涉及2006年4月29日前下線的所有銳志、皇冠車輛的問題,經過官司、多家媒體的連續報道,最終也只有將保修期延長至4年或10萬公里,同樣事情如果發生在日本、美國這種汽車競爭激烈的市場,廠家會僅做到這一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