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時捷的野心還不止這些,收購大眾將會使保時捷擁有更穩定的利潤來源,從而也會有更充足的資金、更雄厚的技術實力將保時捷品牌發揚光大,這正是大眾汽車公司的擔心之一。大眾汽車公司旗下擁有八個品牌車型,經濟品牌有大眾、西亞特、斯柯達,豪華品牌有保時捷、蘭博基尼、布加迪、賓利、奧迪。
蘭博基尼、布加迪、保時捷的產品結構更為接近,三家公司均以生產高性能跑車而聞名,如果保時捷完全控制了大眾汽車集團,產品和保時捷更為相似的蘭博基尼受影響幾乎是難免的,而如奧迪、賓利旗下的跑車是否會受保時捷的影響,目前誰都不能給出定論,這樁收購案自然不能得到這些品牌的贊同。
此外,大眾汽車集團一直是在德國下薩克森州的控制范圍內,屬于德國的“國字號”企業。大眾汽車集團給下薩克森州提供了8萬多就業崗位,每年上繳州財政的稅金的數目也是相當可觀,一旦保時捷控制了大眾汽車集團,這家來自德國富裕的南部州的私人企業可能會奪走一部分下薩克森州人的工作機會,更會對處于北部的下薩克森州的稅收工作造成不利,顯然州政府是不會允許這樣的情況出現,下薩克森州的居民也不能接受這個事實。
德國政府多年前頒布的《大眾法》通過對大眾汽車公司股東否決權比例的限制,在事實上阻止了大眾汽車集團任何一家股東想要完全操控大眾汽車集團的一切可能性。盡管這項法案目前看來并沒有得到歐盟的認可,保時捷也在利用這一點在歐盟內爭取更多的對自己的支持,但德國政府基于國家利益的考慮,仍舊會對此樁收購案保持謹慎態度。
目前可以確認的是,下薩克森州并沒有坐以待斃,他們也在增持大眾股份,至少要確保保時捷永遠不能占有80%以上的股份,這樣保時捷就不能擁有超過80%的否決權,根據《大眾法》,沒有80%以上否決權的保時捷在事實上并不能完全控制大眾汽車集團。
對于中國的消費者來說,保時捷是否會收購大眾只是飯后閑聊的談資,對于中國的汽車企業來講,保時捷意圖收購大眾恐怕更可以成為教科書般的經典案例。和大眾收購案相比,當年上汽、南汽收購羅孚更像是一場長矛對火炮的不對稱的戰爭。中國付出了巨額的資金,換來的只不過是落后的生產線和一個名字而已。外國資本在關鍵時刻對于本國資產的保護,其所采用的手段充分展示了對市場規則的熟悉和理解。
對于國有資產的保護,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目的是相同的。從此次的大眾收購案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最后收購成功與否,德國的地方政府和民間資本都無形中增強了對本國支柱型產業的保護,避免了負擔沉重的大眾集團成為他國利益集團的口中食。此外,保時捷與大眾的地位爭奪也從側面促進了雙方內部產品結構向更合理化調整,以期獲得更大的市場和利潤,就像百米賽跑,有個強勁的對手陪著跑,最終大家的成績都會不錯。
反觀國內汽車企業的并購,包括北汽、廣汽在內的多家“國字號”汽車集團都響應了國資委對于重要國企間的聯合重組的最新工作方針。但令人遺憾的是,大多數有并購意向的領導在提及并購后的目標時更多地是談到產能的擴張、產品線的拉長等問題,對于技術的交流、產品結構的優化、品質的提升、管理體制的改進以及現有員工利益的保護等都很少涉及。盲目求大、求全,缺乏關鍵性技術,企業勢必長期處于產業鏈底層,最終受苦的還是最底層的普通勞動者。
編輯推薦
本文為太平洋汽車網原創文章,歡迎媒體轉載,轉載時請注明出處“太平洋汽車網PCauto”,并且加上指向:http://www.zhiyoubaobao.com/的鏈接,謝謝合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