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C-NCAP在天津的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汽研中心”)發布了本年度第三批的六款碰撞車型的最終成績。六款車最終的評分和星級沒有過多的懸念,基本都和“身價”正比,令大多數人感興趣的則是C-NCAP的幾點改變。
相關新聞:
08年第三批C-NCAP成績 自主5星No.1:紅旗
C-NCAP更新評價規則:兒童安全/油耗測試!
C-NCAP欲測新車燃料限值項 挑戰政策矛盾
首先,確立了新聞發言人的制度,C-NCAP在今后的宣傳工作中將做到渠道唯一、口徑一致,盡管中心內部專業汽車研究人員眾多,但對公眾和媒體只能有一個聲音。俗話說“有得必有失”,個別媒體和為數不少的公眾在撒歡般地對C-NCAP“口誅筆伐”之后才知道,C-NCAP經歷了這次風波的洗禮之后更成熟了、更適合市場和媒體的需要了,同時想再從C-NCAP內部眾多的專家、工作人員口中聽到不同聲音的渠道也就此中斷了。
其次,汽研中心推出《C-NCAP管理規則(2009版)》的征求意見稿,這也是自2006年C-NCAP成立以來首次對評價規則版本的修訂和更新。汽研中心此舉被視為對同行、對媒體以及對公眾的善意之舉,筆者對此也表示肯定,但其實C-NCAP是否有必要做此善意之舉呢,答案是否定的。
剝開“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這個很政府、很學術的名字,我們發現它只是一家錄屬于國務院國資委的中央企業,換句話說它和中石油、中石化、國家電網公司、中移動、中聯通等是一個性質的企業。我們何時聽說,這些國字號的企業就他們自身的工作流程向社會征求意見?說白了,汽研中心在做碰撞測試時的任何規定、流程都只是一個企業的行為,汽研中心可以在法律允許的范圍之內對工作流程做一切調整,而對于整個汽車行業以及公眾來說,汽研中心的權威性并不能覆蓋全行業和全社會。話說到這里,也許你已經明白,如果刻薄一點理解,汽研中心向社會推出其內部工作的管理規則征求意見稿無形中是在抬高自己的地位。
汽研中心作為一家中央企業,自然是要追求利潤,并且作為贏利性組織,它的收入是可以在法律允許范圍內自主分配的。我們大可不必眼紅汽研中心通過碰撞試驗賺了多少錢,中心的員工和領導又從中賺了多少錢,只要你購車不受C-NCAP的影響或者干脆不購車,汽研中心的利潤就和你一毛錢關系也沒有,但是你能做到讓中石油、中石化、國家電網公司、中移動、中聯通等這些公司也賺不到你的錢么?
從另一個角度說,企業標準是一個企業為了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以生存,讓社會、公眾信任自己,從而產生的。但市場競爭的缺失使得企業處于不戰而勝的地位,自然在標準上有所松懈,從而出現各種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靠什么來解決,答案是市場。制度上的完善能解決多少問題,想必大家喝過三鹿奶粉以后都會明白——國家免檢的標準都失靈了,企業標準又算得上哪根蔥!
此外,汽研中心還提出了今后要增加油耗、排放測試以及兒童座椅安全測試以及側面100%碰撞時對后排約束系統的安全測試,C-NCAP充分理解了汽車的“中國特色”,并適時推出了這些新的測試項目。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在“中央企業”這個不變的企業性質下,在些測試的方法、流程仍然不能做到百密而無一疏的情況下,汽研中心仍將會面臨很多的質疑,然而即便是質疑者,在現階段也未必能拿出一套完美的方案出來。但是,難道這些理由會成為一個企業放棄生產(對汽研中心而言就是研究理論、做測試、發布測試報告等等)的理由么,答案是依然否定的。
那么C-NCAP到底能不能成為社會的標準,有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對于前一個問題,筆者認為這得看C-NCAP自己的造化,國家標準的建立總是依托在成熟的企業標準、行業標準之上的,C-NCAP連想成為行業標準都會有人暗中使絆,加上本身的嚴謹程度尚有待提高,想必距離成為國家(社會)標準還有很長一段距離。而對于第二個問題,筆者以為用“聊勝于無”足以回答。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