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國際車展E2館中,廣州本田展區的緊湊型兩廂“理念”概念車展臺的熱鬧程度絲毫不亞于任何一個概念車展臺、任何一個自主品牌車型展臺、甚至于任何一個新車展臺。因為“理念”可能是國內上市的第一輛由國內合資品牌主導開發的“自主”車型。與此同時,上海大眾朗逸LAVIDA和一汽大眾新寶來雖然同屬大眾PQ34平臺,也有著“由中方設計師團隊”自主設計的概念。
廣州本田兩廂“理念”概念車
但是,隨之而來的爭議不斷:“理念”出生之初就被“合資自主算不算自主”的質疑所包圍,就因為廣州本田“理念”雖然有自己獨創的品牌標志,卻無法脫離由日本本田汽車控制其“車型規劃”的陰影;好像當初雖然上海大眾“哪吒”概念車早早面市,卻無法跨入上海大眾車型系列中,就因為車頭貼的是Volkswagen的標志,量產與否還得大眾說了算。相反,自從上汽、南汽分別購入英國羅孚的知識產權和生產線后,無論榮威和名爵MG如何競爭,始終還是“中國人”自己的事,就因為主動權在我們手里。
正方意見:合資與自主創造“和諧社會”
在當前的國內汽車消費市場上,合資品牌車型與自主品牌紛爭不斷。但是,因為合資品牌歷來對于品牌包裝下“功夫”和依賴合資外方快速引進國際車型平臺、技術成果的優勢,合資品牌始終位于國內汽車市場同級別車型的中、高端位置。自主品牌車型其實在車身空間、內飾配置上也能達到競爭對手的裝備水平,卻由于以上原因,只能屈居中、低端市場,默默實踐著“從農村向城市包圍”的艱苦革命。
上海大眾一直以非常具有功力的自主設計著稱于中國汽車界
從行業監管部門的角度出發,對于究竟是先支持合資品牌汽車廠商更大步伐的帶領中國汽車工業整體水平的發展,還是先鼓勵中國本土自主品牌汽車廠商迅速建立起產品技術與終端市場的堅實基礎,汽車工業管理機構難以簡單地做出抉擇。所以,當國內合資品牌廠商著手建設非常具有“爭議”的“合資自主”品牌、車型時,行業監管部門一直沒有介入爭論。起碼,在他們看來在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進程中,任何一次有助于“國產技術提升”的嘗試都是“建設性”的。誰能說合資品牌的快速發展不會對自主品牌汽車廠商帶來非常有益地刺激和示范作用呢?
此時,對于合資品牌汽車廠商來說,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與汽車市場不斷繁榮,無論是作為合資品牌的中、外雙方都希望企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品牌與車型的終端市場能得到更快速的擴充。特別是當中國汽車市場連續多年呈現出超常規的發展態勢,而合資品牌的引進車型平臺有限的時候,推出具有合資企業“自主”概念的品牌和車型既能豐富企業產品分類,同時也能以“自主”口號得到廣大中國消費者的快速認同。
用現任廣州本田執行副總經理付守杰的話說:“我們認真地在和本田探討廣州本田的永續經營,即使30年合資期滿后,雙方還有新的合作目標和方向。”很明顯,如果廣州本田能夠成功塑造出“理念”——這一更多由廣州本田控制的品牌和系列車型,在日本本田面前廣州本田不再僅僅是“中國工廠”,在消費者面前廣州本田就能更有底氣地說出“為中國消費者開發新車型”的口號。
編輯推薦
本文為太平洋汽車網原創文章,歡迎媒體轉載,轉載時請注明出處“太平洋汽車網PCauto”,并且加上指向:http://www.zhiyoubaobao.com/的鏈接,謝謝合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