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上汽集團此次面對雙龍汽車的“現金危機”至多只能算是一道“難題”,絕非“災難”。對于上汽集團來說,如何分配好相對有限的資金,合理調動集團掌控下海外的資產與技術是“全球化”發展道路上必須解決的“難題”。相反,對于雙龍汽車來說,依靠中國目前最大的汽車集團——上汽集團絕對是雙龍汽車長期發展進程中非常有益的一段經歷。
所以,對于上汽自主乘用車厚積、留待日后薄發的美好前景,我們更應該叫個“好”!
榮威、名爵成為上汽吸收、融合國際品牌資源的成功典范
“摸著石頭過河,同志仍需努力”
“摸著石頭過河...”,這是三十年前,當時的國家領導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總設計師——鄧小平總書記的一個比喻。如今,我們更加堅定地看到:中國經濟發展如此,中國汽車工業發展道路亦如是。
想當年,中國本土汽車企業大規模與外資合作生產可以算作是“摸著石頭過河”,如今,上汽集團已經開始調配旗下國際品牌(榮威、名爵MG、雙龍)的技術資源可謂是在“渡大江”了。至于此次上汽面臨雙龍索求大額現金支持來維持企業日常運作,正體現出了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廠商在整體實力上的提升,以及在國際汽車工業中的角色、地位的提升。
盡管上汽雙龍現金危機的難題必然會對上汽集團的現金流造成壓力(上汽集團已經于1月初給予韓國雙龍259億韓元(約合1960萬美元)的現金資助);盡管,上汽雙龍未來的車型、品牌定位與推廣也還將存在諸多變數,但是,相信上汽自主品牌在發展道路上已經摸到了“大石頭”,而且摸“準”了石頭。相信,奇瑞、吉利、比亞迪、長城在國際市場上份額的確立也將不斷地擴張。
其實,對于上汽雙龍此次“現金危機”的局勢,上汽集團還是心有準備的。韓國員工曾經發起的“罷工威脅”早就在上汽管理層有了“備案”。因此,上汽對于“雙龍汽車”的開發和榮威、名爵品牌的打造始終是各有側重的。如今,主動權還掌握在上汽手中,韓國方面同樣必須面對可能“破產”的“窘境”,韓國政府也不愿意看到無法挽回的破局。
在我們看來,上汽已經站立在了和“韓國汽車”(甚至可謂面對韓國政府)談判的歷史高度,這難道不正是中國汽車工業(自主品牌廠商)實力增強的新號嗎?
所以,我們還應該在這里給上汽(中國汽車自主品牌),叫個“好”!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