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車牌一經推出,立即受到有車一族的熱烈追捧。雖然有關方面一再聲明號碼資源豐富,但北京、深圳等地還是有不少人連夜排隊,以便選到自己喜愛的號碼。從人們的反響看,個性化車牌有可能推動汽車市場的繁榮,加快轎車家庭化的步伐。
個性化車牌在西方不少國家實行已久,但對于中國老百姓來說,還是個新生事物。從表面上看,個性化車牌除了好玩之外,其主要的意義在于增加了車管部門可供發放的號碼資源,但是,它的社會效應遠不止于此。
中國人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過著“格式化”的生活,只是在市場經濟漸漸發育之后,人們才領略到了個性化的妙處。與整齊劃一截然不同的是,個性化是一種度身定做,是為了滿足公民的個人愛好、個人需要甚至是個人癖好而進行的制度安排和技術安排。在我們的生活體驗里,個性化的技術安排已經是隨處可見,比如流行速度極快的飲食習慣,花樣翻新的手機型號,無奇不有的服飾和發型,以及為了滿足不同階層需要而建筑的房屋。在網絡進入公眾生活之后,由于網絡技術的瓶頸被打通,個性化的口號更是深入人心,幾乎所有的門戶網站都推出了個性化內容和服務。隨著個性化的展開與深入,公民的個人生活變得更加舒適,而社會生活也由此變得更加人性化了。個性化就是人性化,這樣的推理是完全能夠站得住腳的。
相比較而言,制度安排的“格式化”仍然非常牢固,這和制度帶有某種強制性是有內在聯系的。不過,近些年來,制度設計方面的個性化也開始有了端倪。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服務意識的加強,公眾已經可以享受到比較個性化的制度服務了。個性化車牌的推出,可以看做制度創新的一個搶眼的范例。人們在“搶”到一個稱心如意的車牌號之后,往往能獲得極大的精神滿足感,而精神滿足是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重要指標。從另外一方面看,個性化車牌的推出也削平了由特權導致的“數字鴻溝”,那些一眼就能看得出來的特殊數字牌照將不再具有身份意義,每個人都有可能獲得某種“特權”,每個人都有希望在大街上“吸引眼球”,這是公共資源的極大分享,是平民化時代的又一個明亮的信號。
與創造舒適度相比,個性化車牌所創造的公平無疑有著更為重要的社會意義。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