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萬9能買到多少驚喜?測國產Model 3
小編一開始繞樁,便覺得這輛國產版的后驅Model 3,明顯比四驅版本給人的信心略差:因缺乏了前軸電機,國產版Model 3在樁桶陣中給油時,能感受到尾部更活躍(略有橫移傾向),且沒有四驅車型那種“前軸用動力將你拽入彎心”的感覺,貼地感沒有四驅版車型強。
在樁間穿梭時,Model 3的小尺寸方向盤搭配左右各一圈的行程,為駕駛員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只需要來回打90°的方向便能順暢穿梭,不錯的機械回中力矩也避免了駕駛員手忙腳亂。
盡管Model 3的車身稱不上輕盈,但勝在懸架支撐力充沛且十分柔韌,重心轉移的過程流暢而可控,就像車子里“住了位太極宗師”,能潤物細無聲般將車身穩定下來,不會出現“一邊倒”或者“慢半拍”的尷尬,駕駛樂趣 / 操控極限冠絕電動車壇。
有意思的是,無論后驅還是四驅版的Model 3,在極限繞樁車速上相差無幾:兩者在53km/h左右開始響胎,且需要提早打方向以收緊行車軌跡,順暢給油均可達成60km/h的極限樁間車速。同時,兩車底盤在瀕臨極限時的反饋以及轉向手感,同樣稱得上豐富而細膩,小編有理由相信它們采用了完全一致的底盤設定。
但在60km/h的繞樁速度下,Model 3還是受了電池組的拖累,劇烈重心轉移時容易因車尾的外擺+側向慣性的“堆積”,令車輛陷入最危險的橫移狀態,對駕駛員走線、油門開度的把控要求更高。否則平時總是“深藏不露”的ESP系統,總會在最后關頭迅猛地介入,地將車輛拉回正軌。
總而言之,在極限繞樁的表現上,Model 3的表現已凌駕于其它所有中型電動轎車之上,有著數一數二的操控極限;而人車溝通感上亦無太多瑕疵,非常值得對運動有追求的駕駛員一試。
至于做工方面,一直都是特斯拉的詬病之一:車內的情況還好,車外的話,可以說是全面落后目前所有在售的合資車。至于國產之后會不會有改善?小編先拋個結論:完全沒有。它依然是那個原汁原味,有著全球統一標準的特斯拉。
當進口特斯拉與國產特斯拉放一起時,我們對前蓋、車門和后蓋三個位置的縫隙進行測量;按理來說,同一車型左右兩邊同一位置的縫隙應該會大致一樣,而進口和國產的同一位置也應該大致相同。
特斯拉前蓋縫隙對比 | |||
前蓋左測 | 前蓋右側 | 左右之間的公差 | |
國產車型 | 2.9mm | 2.9mm | 0 |
進口車型 | 2.1mm | 5.1mm | 3mm |
國產與進口的公差 | +0.8mm | -2.2mm |
特斯拉車門縫隙對比 | |||
前門板與翼子板之間 | 前后門之間 | 后門與后翼子板之間 | |
國產車型 | 4.0mm | 2.8mm | 4.0mm |
進口車型 | 2.7mm | 2.8mm | 4.0mm |
國產與進口的公差 | +1.3mm | 0 | 0 |
特斯拉后蓋縫隙對比 | |||
前蓋左測 | 前蓋右側 | 左右之間的公差 | |
國產車型 | 3.1mm | 4.0mm | -0.9mm |
進口車型 | 2.3mm | 3.7mm | -1.4mm |
國產與進口的公差 | +0.8mm | +0.3mm |
從圖表可以看出,進口版本的特斯拉,左右之間的公差要普遍略大于國產版本,這樣是否可以說明國產的做工要好些?并不能,因為國產車型也出現較大的縫隙,而且這種做工差別有著非常明顯的個體情況,我相信隨意換一臺國產或者進口的車型進行對比,很有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結果。
上面的圖片你就能看出,進口(紅色)車型的左后燈出現了明顯的公差,甚至側邊的覆蓋件已經有明顯的凸出,而國產(藍色)車型的同一位置并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整體縫隙還是比較均勻的。
有趣的是,這樣的大公差卻出現在了國產(藍色)車型右后燈上,而進口(紅色)車型右后燈區域的縫隙卻相對還好。這樣看來,特斯拉的做工有著非常大的不確定性,它并不是集體出現在某些位置,而是隨機出現在很多位置上,個體情況很明顯,所以如果有條件的話,提車的時候最好能挑一挑。
值得一提的是,國產Model 3將4扇側窗玻璃的供應商,從進口版的圣戈班換成了國產的福耀;而前擋風玻璃、全景天窗、后窗玻璃則依舊是圣戈班。
而在輪胎的選用上,國產版與進口版一致,均采用了235/45 ZR18的米其林PS4防爆胎,并支持以¥6000選裝235/40 R19的韓泰Ventus S1 Evo3輪胎+19寸大輪轂。
但根據小編個人經驗,同是235mm的胎寬,米其林輪胎的抓地力會比韓泰輪胎要好不少……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