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萬級熱門合資SUV,誰的四驅更值得掏腰包?
【太平洋汽車網 評測頻道】如今選擇SUV的人,大部分人都只是圖它空間大、底盤高而已,并非為了越野性能,特別是對于20萬價位的城市SUV,兩驅版本往往比四驅更走量。畢竟大部分車主都十分理智地認識到自己并不會經常開著自己的愛車去野外玩耍,高底盤能應付鄉下的爛路足矣。所以緊湊型SUV的四驅系統,被很多人視為雞肋,覺得它在城市里又用不到,遇到高難度的野外路況,越野能力又很有限。
真的那么不堪嗎?我們找來了三臺熱門的緊湊型SUV,分別是機械式全時四驅的大眾途觀L(詢底價|查參配)、機械式適時四驅的本田皓影(詢底價|查參配)、電子四驅的威蘭達(詢底價|查參配),它們的四驅形式各有不同,我們將對它們分別進行越野和公路駕駛體驗,看看四驅系統對于這些家用型城市SUV,是不是真的毫無意義。
首先我們來看看三臺車的四驅系統有什么差異。
三款車的四驅系統最大的相同點,是以前驅為主。前驅的好處有很多,由于動力總成前置,因此前驅可以減少動力傳遞至后輪過程中的能量損耗,而節省掉的傳動部件還能降低成本、減輕車身重量、優化車內空間。
由于車頭更重并且由前輪驅動,因此前驅車在高速過彎時容易轉向不足,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推頭。后驅車雖然減小了轉向不足的趨勢,但也更容易造成轉向過度(甩尾),而對于大部分普通駕駛員來說,推頭要比甩尾更容易救車,只需要收油即可。所以前驅車更加易控。
當然,前驅車也有不足,當車輛遇到爬坡,每次加速時由于重心后移,車頭會有抬起的趨勢,前輪的抓地力會降低,而后輪抓地力會增加,卻沒有動力輸出,因此爬坡會更加費力。
那么能否做到平時都前驅,關鍵時刻后輪又能獲得動力呢?此時,四驅就有了意義。
在我們本次對比的三款熱門車型當中,大眾途觀L和本田皓影都采用了多片式離合中央差速器的四驅結構,由傳動軸實現前后軸硬聯接,屬于機械式四驅結構,這也是目前大多數SUV所采用的四驅形式。
這種結構的四驅形式優點在于結構簡單,反應速度快,并且可以結合電子系統,實現多種不同的介入邏輯,調校出多種不同的越野模式,并且由系統自動判斷介入時機,無需手動操作。但缺點是高負荷工作時容易過熱,因此不適合進行高強度越野。
本田CR-V和皓影所搭載的REAL-TIME AWD智能四驅系統屬于常見的多片式離合器四驅系統,這套系統比前兩代車型的粘性聯軸節和雙泵式四驅都要更強,當車輪出現打滑時,系統將自動對空轉的車輪進行制動,并通過四驅控制系統將動力傳遞給有附著力的車輪,從而實現脫困。
它的后輪最多只能獲得50%的動力,并且車上沒有提供手動鎖止的按鍵,完全由系統執行。而當速度超過40km/h時,則完全由前輪進行驅動,皓影的這套四驅系統主要還是為了輔助濕滑路面以及簡單的非鋪裝路況。
途觀L采用了第五代瀚德Haldex四驅系統,它的原理與皓影和其他車型沒有太大差別,都是通過一組電控多片離合器式限滑差速器來分配前后軸之間的動力,左右輪間則是靠電子系統來制動限滑。不過它和皓影不同的是,因為多片離合器不能完全分離,后軸始終保持有最少5%的動力,最大可獲得90%的動力,所以途觀L屬于全時四驅。
另外,途觀L車上提供了駕駛模式切換旋鈕,擁有雪地模式、公路模式、越野自動模式和越野自定義模式,并且能夠手動選擇差速器鎖止,進一步增強脫困能力。
威蘭達提供了三套四驅系統,在汽油版車型上,除了一套跟皓影差不多的DTC系統之外,還有一套DTV動態矢量四驅系統,它擁有兩個皓影和途觀L都不具備的特性:1、不僅可以實現前后驅動扭矩100:0-50:50 分配,還可獨立控制左右側后輪驅動扭矩0:100-100:0 智能調節,從而顯著提升車輛的轉向性能和越野性能,使整車脫困能力和道路動態極限更高。2、前驅模式下傳動軸完全斷開不空轉,從而減少動力損失,實現更好的燃油經濟性。
而在雙擎版本上,威蘭達搭載的是一套完全不同于其他對手的E-FOUR電子四驅系統。它在后軸加入了一個40kW、121N·m的電機專門用于驅動后輪,沒有傳動軸和中央差速器等機械結構,從而避免了機械部件空轉造成的能量損耗。
盡管這套E-FOUR電子四驅系統也是以前輪驅動為主,但它最大可以使后輪獲得80%的扭矩,使車輛在必要時擁有后驅特性,并且左右輪間也可以調節扭矩比例,因此它的道路操控性要明顯優于對手。
在簡單的非鋪裝路況下,威蘭達E-FOUR電子四驅系統也無需切換模式,車輛本身已具備足夠好的通過性。而當遭遇高難度越野環境時,按下TRAIL按鍵,系統會根據四個車輪的轉速信號來判斷路況,及時對打滑或空轉車輪實施制動,把動力通過開放式差速器傳遞至另一側有附著力的車輪,大大提升越野性能,TRAIL模式可以看做是一鍵越野模式,自動程度很高。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