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測油耗!吉利混動比豐田本田還要低!
吉利的雷神智擎混動系統近期關注度可以說相當高了,幾大中國品牌的混動系統清一色地基于1.5T發動機研發。皓影(詢底價|查參配)采用的是2.0L自吸發動機和第三代i-MMD混動系統,威蘭達雙擎則是基于2.5L自動發動機的第四代THS系統。三種混動系統各有特色,技術細節就不在這里展開了,感興趣的網友可以點擊下方圖片進行相關技術解讀文章。
簡單總結一下三車混合動力系統,它們核心理念是相同的,都是搭載了一臺非常高熱效率的發動機,然后再用電機來彌補發動機低扭的不足,讓發動機能夠盡可能地處于最佳效率狀態運轉。
混動系統發動機熱效率 | ||
星越L雷神 | 威蘭達雙擎 | 皓影 銳·混動 |
43.32% | 41% | 40.6% |
吉利的這套雷神混動系統,邏輯跟本田的 i-MMD 比較相似,中低速時屬于增程模式,發動機只發電,車輛的驅動由大馬力驅動電機來完成,所以這兩臺車開起來更接近電動車,擁有非常暢快的加速感受。
皓影混動在速度達到80km/h以上時,可以直接由發動機來驅動車輪。而吉利雷神智擎混動系統的一大核心亮點,就是搭載了全球首個量產的3擋混動變速器DHT Pro。
簡單來講就是它比本田多了兩組行星齒輪(本田只有離合器沒有行星齒輪,豐田有一組行星齒輪但沒有離合器),從而實現三檔變速,進一步提升燃油效率,發動機直驅的范圍也更廣了,從20km/h開始就可以發動機直驅。
不同于本田和吉利這兩種以電機驅動為優先的模式,豐田的THS雙擎混動系統則是以2.5L阿特金森循環發動機為主導,通過一套由雙電機+行星齒輪組成的E-CVT變速器來調節發動機的負荷,發動機始終與E-CVT連接,不會出現單獨驅動車輛的情況。電機更多的是充當輔助角色。
最后我們再簡單地從靜態方面來點評一下三款車之間的差異。
這三款車其實都很中國本土化,廣汽豐田的威蘭達是由全球車型RAV4換殼而來的,廣汽本田的皓影則是源自CR-V,這兩個車在造型設計上都屬于中國特供。吉利星越L呢則更不用說,純正的中國品牌車型,擁有吉利品牌的家族特征。
相對來講,威蘭達和皓影的混動版本,并沒有什么專屬性的設計,弱化了其新能源身份。星越L則不同,雷神混動版的前臉經過了重新設計,使其一眼看上去就讓人知道是個新能源車,并且還增加了“晨露白”這個混動版專屬顏色。
三車尺寸對比(單位:mm) | ||||
長度 | 寬度 | 高度 | 軸距 | |
星越L雷神 | 4770 | 1895 | 1689 | 2845 |
威蘭達雙擎 | 4665 | 1855 | 1680 | 2690 |
皓影 銳·混動 | 4634 | 1855 | 1679 | 2661 |
來到車內,中控設計美丑拋開不講,在質感和配置上,星越L雷神對于另外兩者還是有一定優勢的,合資品牌在這一方面確實難以和自主品牌匹敵。
另外,在空間方面,由于星越L的尺寸和軸距明顯要比另外兩個更大,所以我們也并不打算對三車的乘坐空間直接進行對比,這里只討論動力電池布局對車內乘員艙的影響。
星越L出產自CMA平臺,眾所周知CMA平臺由吉利和沃爾沃共同開發,因此星越L的動力電池和沃爾沃新能源車一樣,被塞進了前排座椅中間通道下方的位置。這個布局倒是十分巧妙,充分利用空間結構,不過由于位置比較靠前,使得核心動力部件全部集中在車身前半部,整車重量分布有些頭重腳輕,一定程度上影響動態極限。
豐田絕大部分的雙擎車型,動力電池都放置在了后排坐墊底下,威蘭達(詢底價|查參配)也是。這種布局對車內乘坐和裝載空間幾乎沒有任何影響,但電池散熱口位于后排乘客腳部,偶爾會排出熱風(溫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乘坐舒適性。
皓影的動力電池放置在了后備廂,它擠占了原本用于存放備胎的空間,因此混動版的皓影取消了備胎并配備了防爆胎。實際上備胎的使用頻率極低,如今也越來越多的車型放棄備胎,皓影這種電池布局既不影響乘員艙,又使整車重量分布更均衡,個人認為更加實用。
吉利雷神混動的實力足以挑戰雙田混動嗎?縱觀全文,答案已經很明顯了。從技術含量、油耗表現、性能表現、行駛品質、空間布局等各方面,吉利的雷神智擎混動系統,都做得比較好,甚至比雙田更好。中國品牌的崛起讓人十分振奮,但必須認清的現實是,豐田和本田作為合資品牌,其號召力目前來講依然要比吉利更強,特別是在他們深耕多年的混動技術上,其成熟度和可靠性已經得到市場驗證,這是吉利目前所無法企及的。但不要緊,路漫漫其修遠兮。比亞迪的DM-i能夠爆紅,說明消費者認可咱中國品牌的混動產品,吉利雷神混動系統無疑將會是另外一匹黑馬。(圖/文:太平洋汽車網 陳燁 攝:陳燁、潘洪瀚、杜慶煒)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