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司機常抱怨二環路和三環路的堵車。不難發現,堵車多發生在從主路下輔路的出口處。再從堵車最嚴重的出口往前看,就會看到出口前邊輔路不遠處的紅綠燈,等紅燈的汽車長龍一直排到出口里邊的主路上,一行排不下,又排成兩行,本來只有三四條行車道的主路最后只剩下一兩條,這就必然造成主路擁堵。 朝陽門環島上給直行車設了兩個紅綠燈,這樣一來,本來可以自然順進的車流屢屢受阻。環島和立交的意義本來是取代紅綠燈的,“環島+紅綠燈”豈不是設計上的悖論?真不如取消環島,把其中央的天井改成一條寬闊的大道。 進出三環主路的進口、出口設在一起,相隔不過十幾米,這就容易導致進來和出去的車扎在一起,司機再互相較點兒勁,結果是誰也別想走。 對此,筆者認為,有必要提醒有關管理部門將注意力放在“通”上,而不是一味地強調降低事故率。 交通的要義在于“通”,這道理再簡單不過。但在實際管理中,個別人員多多少少地存在這樣一種思想:怕車快,怕出事故,總想讓車慢下來:慢,就不會出事故。但是,在這種思路下,道路的功能和使用效率都存在問題。 中國古有大禹治水,講的是大禹吸取父親鯀“埋障”的教訓,“疏川導滯”、“因水為師”。后有李冰父子造都江堰,也是講泄洪分流。在國外駕車,讓我們最感不適的交通規則是“進入高速主路時必須加速”和“速度太慢也要罰款”,想必這也是強調“通”的概念。 交通不講通行效率,單純以“不出事故”為原則進行管理是消極的。反之,通行效率提高了,事故恐怕也會相應減少。北京市道路擴張的速度夠快了,投資規模更是無人可比,而道路的通行效率卻仍然不盡如人意。針對呼聲漸高的治“堵”,王岐山市長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一方面抓建設,一方面抓管理。” 管理,講的是理性、辯證法,不能孤立、靜止、片面。交通管理,首先要解決的是通暢問題,而不是固守“低事故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