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干凈了,“黃牛”不見了,候車室可與候機廳媲美……今年春運,上海的長途客運站給旅客留下“新”的感覺。 “從污點到亮點”―――這是今年春運滿意度調查中旅客給予的中肯評價。巨大的變化就發生在短短一年半里,變化的背后,凝聚了交通、陸管、公安、城管、街道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編外站長” 巴士長運滬太路站的員工都親切稱呼張偉斌為“編外站長”。 張偉斌是共和新路派出所所長。每天清晨5時,他必然會出現在滬太路站站前廣場上。早上5點到8點,是客運站廣場管理相對薄弱的時間,不來看看,實在放心不下。在他的倡導下,今年春運滬太路站嘗試網格化管理,以往最讓人頭疼的盜竊、詐騙、倒票現象不見了。 為了保證旅客進出順暢,滬太路站前廣場禁停一切機動車輛,可周圍商戶就是不理解,于是張偉斌一家一家走訪做工作。為了站前廣場的秩序,張偉斌沒少被投訴。有好幾次,上級把被投訴警員的警號報給他,他哭笑不得,那就是他自己的警號啊。 何苦如此執著?老張說:“這里盡管不是我家,但我比看家還看得緊,這可是上海的窗口!” “沒有不可能” 一年半前的浦東白蓮涇客運站站前廣場,貨車亂停,攤位亂設,垃圾、果殼遍地,“黑車”強行拉客。去年5月,白蓮涇站參與了共建文明站區活動。新區城建、陸管、街道、警署、市容等6個部門共同立下“軍令狀”:改變站點面貌,為這個位于世博會會展所在地的交通樞紐重樹形象。 當時,很多人都認為這“不可能實現”。不談廣場改造的巨額開支,單是廣場上數十輛貨車的流向就是大問題。果然,阻力不斷,光隔離圍墻就被人推倒好幾次。怎么辦?城建、陸管、街道等部門馬上調研、協調。一連數月的奔走,貨車找到了新的停車場,廣場上的無業人員落實了工作…… 工夫不負有心人,“不可能”終于變成了“可能”。如今的白蓮涇客運站已成為新區一大亮點,站前廣場整潔寬廣,綠樹成蔭,旅客行走其間,賞心悅目。 今年春運,一個個“文明公路港”以全新的形象迎接著南來北往的旅客。一位市民尋訪團成員說得好:文明站點創建不易,但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