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裝入門系列六] 進氣系統改裝原理探討
二、進氣道
進氣道的改裝可分成形狀及材質兩方面來談。改變進氣道的形狀目的在于進氣蓄壓(以供急加速時節氣閥突然全開之需)及增加進氣的流速,但這類產品通常有特殊性的限制,也就是說A型車所用的若裝在B型車上并不一定能發揮其最大的效果,如前一陣子所流行的‘進氣肥腸’,形狀便是仿造MUGEN廠車上所用的,也就是喜美專用,裝在其它車種則效果可能會打折扣。 改變進氣道材質乃是著眼于不吸熱及重量輕,目前最常用的就是碳纖維的材質,其不吸熱的特性,能讓進氣的溫度完不受引擎室的高溫所影響,讓進氣的密度較高,即單位體積的含氧量增加,提高引擎出力,唯一缺點是價格高不可攀。 進氣道的改裝常是形狀及材質同時改變以收最大效果,同時將空氣濾清器一并拆除,并將進氣口延伸至車外,直接對準前方,以便隨車速提高增加進氣壓力,提高進氣量。
三、直噴式歧管
在賽車引擎上所需要的是高轉速的動力表現,可犧牲低轉速時的馬力輸出,因此都將進氣歧管盡量縮短并取消空氣濾清器,充份消除進氣阻力,以求得最佳的高速表現。 傳統式后方進氣前方排氣的引擎型式,在換裝直噴式進氣歧管后,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由車外導入足夠的新鮮空氣。直噴式的進氣歧管與經過空氣動力學設計的碳纖維進氣道是最佳的組合,也是目前比賽廠車的不二選擇。尤其在將引擎降低后,利用引擎上方所空出的空間,安裝一大型進氣導管,開口并與車頭水箱護罩充份密合,讓空氣能有效的送達后方的進氣歧管。 目前的CLASS-Π廠車則直接將汽缸頭反置(Reverse-Head),如此一來進氣歧管便直接對準車頭,進氣又變得更直接了。
四、二次進氣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利用二次進氣原理所制成的產品,使用的人不少,價格也都不便宜。之所以稱它為〞二次進氣〞乃是因為除了原有從空氣濾清器吸入的空氣外,另外再利用進氣歧管的真空壓力差,從引擎PCV(曲軸箱強制通風)管路外接另一進氣裝置,導入適量的新鮮空氣來達到提高容積效率的目的。二次進氣所能得到的動力提升效果最主要的是在前段(低轉速),因為在節氣閥全開,空氣大量進入真空度降低時,二次進氣裝置所能導入的空氣量相形就變得微不足道了。 二次進氣裝置最重要的就是要維持‘適量’的進氣,目前市面上產品的差異,就在于控制導入空氣的進氣量的方法各家不同。若進氣的量太少,則效果不佳,太多則會降低真空度,影響煞車真空動力輔助器(Air-Tank)的輔助力,使煞車所需力道變得較重,而所謂的‘適量’則是廠家研究、實驗所得的結果。 進行大幅度的進氣系統改裝時,必須考慮與供油系統的配合問題。若只是大幅的增強進氣能力,而供油系統無法提供足夠的供油量與之配合,則勢必無法達到提高馬力的目的,因為引擎所需的是比例適當的油氣而不只是大量的空氣。 此外在實用上必須考慮噪音的問題。以往談到噪音大家通常只想到排氣管所產生的聲浪,而忽略了進氣也會產生噪音。您也許不知道,在裝了觸媒轉化器的ITC賽車,進氣的噪音幾乎大過排氣的聲浪。因此若您是‘實用性能型’的車主,換個高流量的濾芯或許就能符合您的需求,是否再往上換可能需要再三思。
在本頁瀏覽全文>>(共計3頁)
鍵盤也能翻頁,試試“← →”鍵
合作新聞推薦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