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目前我國汽車銷量領域90%的經銷商是沒有得到廠家授權的。《汽車貿易政策》實施后,這90%的經銷商將被淘汰出局。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式的“汽車大賣場”,將成為歷史。這一方面有利于廠家對渠道的管理,經銷商的“實際話語權”將進一步被剝奪;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會導致汽車價格的直線上漲,因為“規范”帶來的直接后果是,激烈的競爭將一定程度上得到緩和。 品牌經營之困 據國家商務部世貿司副司長俞建華介紹,商務部自2003年6月起,就開始研究制定汽車貿易政策及汽車銷售管理辦法。意見稿的截止日期是11月15日,新的汽車貿易政策最遲將于年底出臺。 近兩年,我國汽車市場急劇增長,一些相關政策明顯不適應市場的要求。低迷的汽車市場更是讓人擔憂,如何規范流通渠道,已經是擺在管理者和經營者面前的“老大難”。為此,商務部引進國際通行模式——品牌銷售,引導汽車生產企業盡快建立完善的汽車品牌銷售和服務體系。 品牌專賣模式,是指汽車廠家或銷售總公司與經銷商業主簽定合同,授權汽車經銷商在一定區域內從事指定品牌汽車的營銷活動。而4S店是品牌專賣模式發展到19世紀90年代的產物。據悉,美國、歐盟大部分汽車生產企業都已采取品牌銷售的模式,并取得了相當的成功,在美國就有超過2.6萬家的品牌汽車經銷商。目前,國內的汽車營銷也趨向于以4S店為主,然而,國內經銷商獲得品牌專賣權的市場,卻是一個極端的賣方市場。廠家要求高、可選擇的對象多。動輒數千萬的投資,卻必須無條件聽命于廠家的要求。 “現在國內還沒有一個能保護經銷商利益的團體。”中國汽車工業咨詢發展公司首席分析師賈新光認為,相對汽車生產企業來說,經銷商還處在一種弱勢地位。正因為如此,所以經銷商為了獲得更大的利潤,只能通過與非品牌經銷商“合作”,將汽車易手到“大賣場”,而這正是目前汽車市場混亂的主要原因。 業內人士認為,《汽車貿易政策》的出臺,即便其效果如何仍讓人留有疑問,但作為過渡時期的一項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規范市場還是起著積極作用。它預示著明年我國汽車銷售市場將會出現新的局面。一旦經銷商獲得強勢地位或者僅僅是和供應商平等了,在汽車價格方面,消費者肯定會獲得更多的實惠。當然,這有個前提,那就是“經銷商和供應商地位平等”。且不說單純的供求雙方如何平等是個問題,單就減少了競爭后的汽車市場如何保持運行,也許就夠管理部門傷腦筋了。 早在前年,歐盟就取消了維持上百年之久的特許專賣店,目的在于打破壟斷,加強競爭。可以說,《汽車貿易政策》的規定與之剛好是背道而馳。毫無疑問,政策是為了實現平等。但問題是,政策背后,廠家和經銷商如何執行?規定如何保證廠家不再將壓力轉嫁給經銷商?畢竟,國內能與廠家抗衡的經銷商還沒有幾個。在亞市,很多經銷商滿腹怨言,“如果只能銷售一種品牌的汽車,那么經銷商的風險很大,誰也無法確保經營單一品牌能夠穩獲利潤。” 這是一根無法平衡的杠桿。事實上,廠家與經銷商的平等地位是無法用政策規定的。非品牌經銷商是否會因為這樣一個政策而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結果也還無法得知。可以肯定的是,“市場是一桿秤”,只有符合市場規律的,才具有生命力,包括政策和法規。 相關文章:還交過路費嗎? 新《收費公路管理條例》開始施行
[上一頁] [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