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消費者來說,保修期當然是越長越好,但這種期望并不現實。即將出臺的“汽車三包”也只是規定了2年4萬公里的整車免費保修。但2年對于購車者來說,顯然過短,車開始出現問題,往往是在保修期結束之后。國外的情況是這樣,在美國,不但配件價格低,很多車型都有5年10萬公里的汽車保修,而與之對應的是,其車輛使用周期很短,車主很可能5年不到就會換車,因此,美國的車主似乎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在維修車輛上要花費大量金錢。但在中國,則是另一種場面,盡管國內的車價正逐漸與國際接軌,但售后服務、維修費用卻一直居高不下,廠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經銷商首開交費延保先例 上海大眾經銷商頁川是首位開展延保業務的國內汽車經銷商。頁川總經理助理杜向陽介紹,經驗豐富的車主都知道,新車在使用的前1-2年內,只要維護得當,很少會出現嚴重故障;而在使用三四年行駛七八萬公里的時候,車輛的一些潛在問題就會逐漸暴露出來。 據了解,大眾頁川的延保服務條款規定能夠享受延保服務的只有上海大眾旗下車型,同時該車必須在廠家的保修期內,符合以上兩項的車主再按規定繳納一定的費用,就可以簽訂延保合同了。以在保修期內的POLO為例,可以選擇1年2萬公里至5年10萬公里不等的延保方式,收費從6900元至21000元不等。在車市整體低迷的情況下,經銷商總是出臺各種措施來刺激銷售,不過,像頁川這樣直接推出延保業務,等于是讓消費者自己拿出一定資金給汽車質量投保,確實非常新鮮,也可以解決消費者擔心保修期后的汽車維修問題。 市場表現叫好不叫座 盡管這種新型的保修方式其實也是給消費者在養護車的方式上提供了多一種選擇,而且也符合國際上的發展規律,但在國內則是叫好不叫座,咨詢者甚眾,實際參加延保服務的車主卻寥寥無幾,也沒有其他經銷商跟進。 據大眾頁川銷售人員介紹,延長保修期活動開展以來,感興趣的消費者不少。每天電話咨詢的人也很多,一些店內的老客戶也紛紛詢問具體的延保業務內容。主要車輛快到保修期或在保修期內接受過保修服務的車主,而一些剛剛購置新車,或是保修期內車輛沒有出現大問題需要保修服務的車主根本對此不感興趣。 分析人士稱,關注度低有幾個原因,一是大眾頁川制訂的延保服務內容包括的保修項目是有限的,項目并不全面,對于續保車輛也有限制;二是要交納一定的費用,而且并不便宜,這很容易讓消費者產生抵觸情緒,遭遇冷場也就不難理解了。 正方觀點可以緩解售后服務斷層 這半年來,各大品牌汽車頻頻降價,各區間核心價位下滑少則一兩萬,多則三四萬。但令廠家沮喪的是,面對降價,消費者已經沒有了以往的狂熱。某權威機構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問及“不買車的原因”時,“使用維護費用高”,僅次于“沒有足夠的購車資金”和“汽車附加費用高”而排在第三位。也許一輛車買的時候只花了10萬元,今后維修、保養、油耗的費用加起來會超過20萬。消費者已漸漸發現,包括配件價格、后期服務等在內的高昂養車費用,將會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但國內的廠家,已經被價格戰搞得精疲力盡,延長保修期限,即使是2年延長到3年已不容易,達到國際上的“5年10萬公里”標準,就更加困難。在這種現實中,由經銷商來推出延保業務,讓消費者花最少的錢解決汽車的問題,似乎是順理成章,能夠緩解這種售后服務上的“斷層”。反方觀點費用太貴難以推行 延保服務暫時得不到消費者的認同,和延保服務條款較為繁雜有關系。需要繳納延保費和有重重限制的延保服務,一時間還很難得到國內消費者的認同。 車評人鐘師認為國外的經驗是廠家運作延保,經銷商不會直接參與。由于廠家對自己的汽車產品質量有完全信心,所以延保很可能會在新車購買時就無條件提出。延保費用的收取,業內也存有爭議。如果消費者用付費的方式換來的“保修”實際上是等同于保險業務的“投保”,但數千到上萬的費用也不便宜,如果車壓根沒出問題,消費者肯定覺得太不劃算。 延保本來是延長了廠家的免費保修期,現在采取收費的方法與用戶的期望背道而馳。 相關文章:“汽車三包”草案出臺 77%消費者買車增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