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終于要被納入“包修、包換、包退”的規定范圍內了。這項千呼萬喚“駛”出來的汽車三包規定草案,很快吸引了包括汽車銷售商、制造商、進口商、修理商和用戶的多方關注。汽車“三包”到底能不能真正兌現?“三包”規定能否真正成為規范汽車市場、維護消費者利益的利器?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汽車“三包”能否走好,關鍵看它能否成功經受住“三大考驗”。 鑒定機構能否做到權威、公正 根據《汽車三包(草案)》規定,因消費者未正確使用、維護、修理產品,而造成損壞的部分,銷售商、制造商、修理商能夠證明不是由于產品質量原因造成的,不承擔“三包”責任。 誰能證明消費者“未正確使用”?比如說超速駕駛問題,鑒定難度本身就很大。《汽車三包(草案)》規定,需要進行質量檢驗或者鑒定的,可以委托依法設立并被授權的國家汽車產品質量檢驗機構或者省級以上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指定的鑒定組織單位,進行質量檢測或者鑒定。可是,這些檢測機構及工作人員與汽車生產廠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面對鑒定機構,作為個體的消費者與擁有雄厚經濟實力的汽車廠家在“話語權”方面談何平等? 看來,汽車質量問題是汽車產品本身的原因造成還是由消費者使用不當造成,要劃清這個界線,必須要有個權威、公正的鑒定機構。“三包”規定如何能在制度安排上確保鑒定機構的獨立、公正、權威?這對汽車“三包”無疑是最大的考驗。 鑒定費用怎樣得到合理分擔 有資料顯示,近年來,消費者對汽車質量的投訴呈現遞增趨勢,且越來越多由汽車質量問題引發的糾紛案懸而未決。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高昂的鑒定費用讓消費者維權道路中斷。 面對汽車質量糾紛,繁雜的法律訴訟環節本來就叫普通消費者頭痛,如果還要借助檢測機構進行鑒定,消費者不但要承擔技術專家的交通費、高昂的設備使用費和技術檢測費,而且有時為了某項檢測還要進行各種試驗,其產生的費用更是讓消費者受不了。到頭來,如果鑒定的總成本過高,那“免費維修”就和“自費維修”沒多大區別,“三包”就背離了它的初衷。 有專家指出,在當前我國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市場環境下,“誰投訴,誰舉證”這一在絕大多數領域通行的原則,用來指導解決汽車質量問題糾紛顯得很無力,尤其是一些涉及金額較大的質量糾紛。消費者也紛紛抱怨,舉證環節繁雜,舉證成本過高,如果沒有相應的制度措施,汽車“三包”就“中看不中用”。
[1][2] [下一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