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年代同樣的規矩 回顧六十年前考照
如今轎車已進入尋常百姓家,買車、學車就成了熱門話題。
一次與朋友們閑談,自然就扯到了汽車,我說“眼前若有一輛別克轎車,我可以開著它去淮海路轉一圈。”大家笑我在說夢話,一個70多歲的老頭,平時連自行車都不敢騎,居然要開汽車逛淮海路,誰相信?其實本人年輕時確實開過車。
1946年抗戰勝利不久,大量美國汽車涌到上海,頓時駕駛員成了吃香的行當。那時,人拉的黃包車已被三輪車取代,輿論認為三輪車載客屬“不人道”,應予取締,眾多靠蹬車為生者紛紛改學開車。為此幾十家汽車駕駛學校應運而生。我那時雖有固定職業,出于好奇兼趕時髦,也想學點技術留條后路,于是報名學車。
填報名單時我填了年齡18歲,被老師改成“20歲”,他說政府規定考駕照必須年滿20歲。經他大筆一揮,我一下子長大兩歲。學校指定醫院為我做了體檢,再去警察局登記備案。
警官在驗看我的證件認可后,取出專用卡片要我把10個指紋全部摁上。他風趣地說:開汽車不是玩游戲,萬一出了人命案,憑這10個指印,任你逃到天涯海角,也要“捉拿歸案”。于是我這10個指印連同所有登記表全部入卷存檔,從此被警察局“鉚牢”。辦好一切手續,我終于獲得一張“臨時汽車駕駛執照”,可以開車上路了。
我開的是輛黑色“奧斯丁”敞篷車,很有氣派。學車路段指定在陸家浜路,“八一三”抗戰時,這條路兩旁房屋多數毀于炮火,戰后一些窮苦百姓在廢墟上搭建木板房居住,路上行人稀少,車輛不多,正適合我們學開汽車。
陸家浜路是條古老的彈格路,經戰火創傷年久失修,路面坑坑洼洼,雨天到處是水塘,濺得車身全是泥漿。車子一開劇烈顛簸,如同越野車在爬山。老師說這條路是學車的最佳路段,越是路況差,越能練出一手過硬本領。
經過幾天學習我已能單獨駕車,兩個月后終于等到考試。這一天學員們輪流著把車開到淮海路馬當路考場。在路上開車十分順手,一進考場頓覺緊張,手腳似乎不聽使喚。考試那天老師出于好心,卸掉車篷成了敞車,開闊視野便于倒車。沒想老師的好心反給我幫了倒忙。
輪到我上場,開始前進時順利到達指定位置,倒車時往后一看,平時看慣的車篷不見了覺得不順眼。當我倒到離終點還有兩米時發覺有些偏差,急忙調整方向,到達終點與最后一根標桿只差一厘米。主考官宣判“不及格”,叫我兩個月后再來補考。我說“沒有碰桿,還差一厘米多”,他沉著臉說“就算沒碰,這點余地去南京路開車保證撞人!”在考場是他說了算,害我多付一屆學費,相當我兩個月的工資。后來聽說,要向主考官送禮拉關系才能過這一關,我不懂規矩沒送禮,就給我一個“下馬威”。
兩個月后,經補考我終于拿到了正式駕照,但有效期只有半年,如不以駕車為業,過期吊銷執照。我學開車純系逢場作戲,玩過后也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