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孩子爸、孩子媽都是持本多年的“老本新司機”,孩子的爺爺奶奶把“安全”兩字掛在嘴邊,寫到紙上,貼到車上,恨不得再刻到他們心里。練車階段的安全守則包括:不能一個人上路,不能上下班高峰時間上路,不能晚上上路等等。最關鍵的,不能帶著孩子上路。
耳濡目染,當時4歲大的女兒儼然一個“安全監理”,每次爸爸媽媽出發,說完“再見”,都不忘補上一句“爸爸你開慢點”,聽著女兒的囑托,心里除了溫暖,還平添了一種大義凜然的感覺,怪怪的。 跑了千八百公里,獲準可以帶女兒上路了,全家先為座位問題開了個會。會上女兒知道:爸爸要開車,當然坐在駕駛座上,媽媽要幫爸爸看路,所以要坐副座。小孩子不能自己坐在副座,也不能讓媽媽抱著,而所有的這些規則,都是出于一個理由——安全。盡管覺得很孤單,女兒還是乖乖地一個人坐到了后排座上。“等爸爸不用媽媽看路了,媽媽就到后面去陪你。”孩子媽媽心有不忍,安慰著把兩個毛絨玩具塞到女兒懷里。 孩子爸爸往駕駛座上一坐,心里那叫一個美,邊系安全帶邊問女兒:“喜歡坐爸爸開的車吧?” “喜歡。爸爸你把自己綁起來干什么?” 孩子爸爸開始上課:“女兒,這叫安全帶,系上它開車更安全,如果不系警察叔叔會攔著爸爸,還會被扣分。” “那媽媽呢?” “媽媽也有安全帶。”孩子媽媽不太熟練地也把自己給“綁上”了。 “那我呢?我沒有安全帶我也不安全啊?”女兒有點委屈了。 是啊,怎么沒想到呢?孩子太小不能用安全帶,兒童座椅一直被孩子爸媽忽略了。還是女兒自己想了個辦法,把后排的安全帶橫過雙腿,扣在另一邊,也算是綁在座位上了。“可以了,爸爸你慢點開啊。” 女兒坐車經驗日漸豐富,對車況、交通標記等越來越熟悉,很自覺地把自己培養成了家里的行車“安全監理”。每次爬上車,先把自己綁好,然后提醒爸爸“兒童鎖鎖上了沒有?”行車上路,你就聽吧:“爸爸,咱們離前面的車太近了”,“前面那個是‘小心落石’標記啊,可得小心點兒”,“前面有個車好像壞了,有個警示牌,咱可得離它遠點”…… 趕上這么個小“安全監理”,“安全第一”這根弦一直在我們腦中繃得緊緊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