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輛車牌號為吉AC0020白色寶馬車在中國人民大學學生宿舍門前撞倒一名女博士生。車主不肯道歉,駕車撞翻一排自行車離開現場。在校門口被攔時聲稱“你們就會知道是誰”后,棄車而去。
照理說,開車撞傷人,車主主動賠禮道歉,這是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首先應該承擔的道義責任。即便被撞傷者不主動提出,車主也應該道歉,這是對自己同伴最起碼的尊重。何況,道歉并不需要承擔什么具體的經濟損失。
這樣看來,無論從道德邏輯,還是從經濟邏輯出發,道歉都是車主的最優理性選擇。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當一不小心給別人造成不便時,我們首先都會說對不起,即使對方十分惱火,但在真誠的道歉中,隨之矛盾也會很快化解。那么,車主為何偏偏不愿意選擇承認錯誤,更不愿意道歉,寧愿用金錢“私了”呢?而在不能夠私了的情況下,卻選擇了在通常人看來最差的策略呢?
任何正常人的行為都是理性的,而在我們看來并非理性的行為,或許并非真正的不理性,只是沒有找到約束條件和影響因素。同樣,車主選擇現在這種策略,也是“理性”的。那么,是什么樣因素促使車主選擇現在的策略,卻不用承擔這種策略所帶來的后果呢?
事實上,車主告訴了我們他選擇這種策略背后的動機和原因,即“你們就會知道是誰”。這句話表明,一旦被學生知道車主真正的身份,就會主動放棄道歉的要求。身份就是權力的象征,而權力的因素一旦作為約束條件,自然無論道德的計算,還是經濟的計算,都被賦予極其小的權重。
這說明,車主選擇現在的策略,最主要和最重要的依據是政治的邏輯,即車牌號是某種權力和地位的象征,這種地位和權力反過來會使車主擁有某種“特權”,這種“特權”可以超越道德邏輯和經濟邏輯,使得違規者在不遵守這兩種邏輯的情況,仍然不失為一種最優策略。
其實,這種邏輯是與計劃經濟和身份社會緊密相聯的,即一切資源和權利的配置都是基于身份地位,形成不平等的配置。雖然,從短期來看,這種權利配置格局可以給權力擁有者極大的便利和優勢。不過,從長期來看,這種基于身份配置資源的社會,不僅會造成資源的濫用和不良配置,而且會造成社會兩極沖突和對立,使得社會逐漸形成特色非常鮮明的階層,有些階層比其他階層更為平等。最終,不利于社會的良性互動,也不利于社會沖突的和平解決。
我想,這也是寶馬車撞人案所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的深層原因。而一個社會要實現持續和長期發展,就必須從基于身份的社會向基于法治的社會轉變,使無論是強者,還是弱者都遵守同樣的規則。這樣,無論是強者,還是弱者,都會回到人類社會的“正常”選擇邏輯,自然,資源也會得到合理配置,沖突也會得到和平解決。同樣,要杜絕類似寶馬車撞人事件的發生,最根本的還是實現社會轉型,從身份社會走向法治社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