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聽說中國經濟時報創刊10周年時要寫寫汽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一下子就來了興趣,說“你不用寫別人了,就寫寫我的事吧”。于是他就和我聊了起來。一頓飯,兩個小時,最后他總結性地說:“這10年汽車給我生活帶來的最大感受就是,這真是一個讓我歡喜讓我憂的東西。” 一不小心成了北京最早的有車族 “1995時我30多歲,結婚已經10年了,在一家外企工作,收入比一般工薪階層多一些,家里有房子不用買,沒什么特別需要花錢的地方,也就是休假出去玩玩時花點錢。”那時候的他,生活真挺滋潤的。后來發生的一件事讓他動了買車的念頭,“沒想到這個念頭卻讓我的生活從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94年假期,他和妻子去云南旅游,因為時間有限,出發之前他們制定了一個詳細的計劃,按照當時云南的火車及巴士情況,7天之中只能到達昆明、景洪和大理。即使這樣,還必須有一個前提,不能發生任何意外。為了實現計劃,出發之前他還給當地的一位朋友打了電話并發了傳真,希望能得到幫助。這位朋友看了計劃后非常有信心地告訴他們,他有辦法不僅可以完成而且能夠“超額完成”計劃。但他并沒有告訴他們是什么辦法,還故意顯得有點神秘。 幾天后,當他們兩口子一出昆明機場就明白了為什么此行有可能“超額完成”計劃。過去他只知道這位朋友經商,算是個小財主,但沒想到生意做大了,還買了車。那是一輛暗紅色的普桑,望著這輛車,三個人都會心地笑了。那次云南之行,除了原來計劃中的景區之外,他們還多去了一個麗江。回到北京后,他就打定主意要買一輛車。 沒想到:變了個人樣 1995年時,買車的選擇空間還很有限,不像現在有那么多的品牌和車型,在只有“老三樣”的情況下,他買了一輛捷達,化油器的。他說,即使是在外企工作,那時買車的人也不多,同事們看見他有了車,還是挺羨慕的。 本來他是一個少言寡語、比較內向、下了班就回家的人,自從有了這輛車之后,原來不去的地方去了,原來沒來往的人來往了,生活空間一下子擴大了許多,人也變得開朗了許多。 “剛有車那段時間真美好”,他說,每到周末他都會和妻子帶著孩子一起駕車去郊游,密云、懷柔、昌平……“北京周邊的風景區我們都玩遍了,后來就開始擴大到外地”。他們曾駕車去過山西、河北、內蒙……“10 年前我就是‘自駕游’一族了。我特別欣賞豐田后來那個廣告‘更遠更自由’。”他笑著說。 車給他帶來的最大喜悅還不是玩了多少地方,領略了多少優美風景,而是讓他重新找回了許多多年不再來往的朋友。“自從離開大學參加工作以后,大家都很忙,再加上北京實在太大了,除了一年一次的聚會之外,難得有見面的機會,即使見上一面,也覺得生疏了不少,好象都包著一層殼。”于是,他就開著車去看朋友,別管多遠,腳下一使勁就到了。 “打電話當然也可以,但能像你們坐在一起喝上一杯那么親熱嗎?電話總讓人覺得有距離,即使是自己也有在電話里言不由衷的時候。可當你們面對面坐在一起的時候,你的眼睛還能藏住什么東西嗎?”說這番話時,他顯得若有所思。在后來接下來的故事中,我明白了他這句話什么意思。 更沒想到:換了個妻 “車帶給人的好處真是說也說不完。比如去超市買東西,一趟可以買回一大堆,夠用上一個星期的;比如接送孩子上下學,再也不用擠公共汽車……可你知道嗎?車帶給人的苦惱也一樣的多啊。”他最大的苦惱就是那輛捷達成了10年婚姻破裂的罪魁禍首。 他說,也許他的情況不具有代表性,并非有了車的人婚姻就一定會破裂,但至少這種情況在他身上發生了,“你就當一個特例看待吧。” “那真是太巧了太巧了,真的像一個故事。”他說,3年前一個周末,妻子出差了,孩子送到爺爺家,閑得無事,他就開車去了郊外。在一個度假村泡溫泉時,他竟然遇到了10多年前曾經的戀人。這次巧遇使他們早已平靜了多年的心重新躁動起來。他們一起吃了飯,一起去鄉間漫步,一起回顧了過去的歲月。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們一次次地開車出去,先是各開各的,后來就開一輛。“就像當年和我妻子一樣,我和她也跑遍了北京的山山水水。” 事情變得一發不可收拾起來了。一次又一次的獨立行動讓他的妻子覺察到有些異樣,問是怎么回事。“我是一個誠實的人,不想騙人,就如實招供了。”他們離婚了,孩子判給了妻子撫養,而他的前女友也因家庭的壓力離開了他。 “后來我下決心把那輛捷達賣了,還曾經有一度下決心再也不買車了。可是,沒有它我不知該怎樣生活。高興時我會開著它四處兜風,煩惱時也會開著它到處溜達,車已成了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2] [下一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