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國內油價一天天的漲了起來,無論是有車的還是想買車的恐怕心都懸了起來,一個比買車更現實的問題--養車問題日益凸現出來。自年初以來,國家發改委已經三次上調了成品油價格,累計漲幅達到14%左右,為四年內的新高。 而就北京地區而言,93號汽油已經從4月份的3.46元漲到了3.66元。僅僅是兩毛錢的差別,調與不調的差別還是非常明顯的。據報道,按此標準北京的出租車司機每月因油價上漲就要多花180元左右,一年累計多支出2000元的油錢。而私家車車主盡管耗油量相對少些,當油價上漲的消息仍不免觸動消費者的"經濟"神經。 記者在走訪幾家汽車交易市場時,明顯感覺到看車人比7月份那會兒多了很多,但與銷售商的攀談中卻發現情況并非樂觀。某品牌銷售代表告訴記者,多數消費者的目光不再緊盯車價不放,油耗、服務、零配件等等養車成本也是他們關心的主要內容。在北亞車市的銷量排行榜中記者看到,除了小排量車型QQ、奧拓暢銷外,像福美來這樣以省油聞名的車型也很受歡迎。 的確如此,在經歷了幾輪的降價以后,大部分車型的價格已經"瘦身"不少,高端車型的奧迪、蒙迪歐,中端車型的"新三樣"福美來、凱越、伊蘭特,低端車型的賽歐等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調。至于效果而言,除了"新三樣"外,其他車型的增幅并不明顯,據了解,海馬第三季度銷量超過1.8萬,較前一季度增長13%,9月份福美來銷量創歷史新高,超過6000輛,海馬營銷整合的效果相當明顯。 業內人士表示,整車價格下滑是不可逆轉的,但降價帶來的刺激性消費的效果正在衰退,售后養護成本問題日益凸現,"買得起養不起"的尷尬正在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汽車使用成本也得"降價"。 當然,有一部分廠家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8月18日,海馬"新海馬,新突破"營銷行動中200多種零配件價格平均降幅達到18%,開中級車廠商零配件價格先河,而后上海大眾對帕撒特和波羅的部分配件降價,一直以來為消費者所詬病的零配件高價格終于順應市場需求,降價的連鎖效應逐漸顯現。 與此同時,伴隨著8月25日,國家第三次允許上調成品油價格的消息發布,汽車燃油支出對于有車一族而言問題更加尖銳。前些日子,京蓉兩地消費者搶購油票、油卡成風,以致中國最重要的兩家能源公司--中石化和中石油在成都停售油票和油卡,燃油價格的飆升使得油耗經濟的車型更加受寵。 8月12日,海馬在成都召開了新聞發布會,自16日起在成都、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相繼舉辦"快樂節油"巡回挑戰賽,不僅要履行一個汽車廠家的社會義務,宣傳節能環保,更重要的是要證明海馬產品的燃油經濟性。據了解,在北京站的比賽中,福美來手動擋組的百公里油耗僅為3.71L,比成都站的3.845L還少,而福美來自動檔、普力馬手動擋和自動檔組的成績分別4.84L/百公里、4.16L/百公里和5.11L/百公里,結果再次證明了海馬產品良好的燃油經濟性。 而在此前,無論是愛麗舍、歐藍德還是帕拉丁都搞過類似的活動,成績本身也許不能說明許多問題,但這些無疑給外界的一個信號是,廠家對于市場需求的滿足程度越來越高,汽車市場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更加明顯和迅速,消費者看中不再是單純的整車降價,包括售后服務、零配件供應、品牌推廣都將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全程性價比的提出是有一定意義的,汽車的使用成本同樣需要一次痛快的"降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