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無奈的和解
秦皇島市民張繼柱為了給自己買的奧迪車“驗明正身”,起訴了經銷商。
2003年6月15日,作為一家建筑公司經理的張繼柱在北京中潤發汽車銷售公司(下稱“中潤發公司”)處購得一輛奧迪A4(3.0AT)轎車。 車價55.9萬元,再加上8000元的運費(銷售人員稱是從德國到中國的海運費)。為了這輛“原裝德國進口”奧迪轎車,張繼柱總共花了56.7萬元。
然而,經銷商給張繼柱開的購車發票上,卻注明“產地:中國長春”。
經銷商的解釋是:我們賣的是進口車,但是是國產的手續。整車進口要上80%的關稅,而散件進口則只要上20%,“4個轱轆一裝這就算是國產車了”。
這輛“任何部位都寫著Made in Germany”的奧迪車,開了一年,就出現了兩次質量問題,一次是雨刷器電機燒毀;一次是儀表主板燒毀,防盜、發動機控制系統發生故障。 新買的進口車怎么這么“嬌氣”?張先生開始有些懷疑這車的來歷。
“經過多方了解,包括向長春的一汽大眾公司咨詢,才知道這車就是國產車,根本不是什么原裝進口的。”張繼柱告訴記者。
為了取證,張繼柱還讓自己的侄子假扮成買車人去“暗訪”,并錄了音,掌握了中潤發公司將國產車當進口車賣的確鑿證據。
于是,去年7月,張繼柱一紙訴狀將中潤發公司告到了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法院。
在起訴書中,張繼柱稱:“中潤發公司在銷售車輛中的欺詐行為,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8條、第19條的規定,使我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購買了該車,侵犯了我的合法權益。根據合同法第54條、消法第49條,應撤銷購車合同,并雙倍返還價款。”
然而,“證據很充分,結果卻很窩囊。”張繼柱的代理律師李海龍說。
張繼柱在法庭上選擇了和解,據說是因為法官的一句話———“你這證據(指錄音)不行,人家有書面證據”。
而張繼柱本人卻有自己的苦衷:去北京開庭,一來一回就是一天,為此就花了1.5萬元,而官司打得贏打不贏還不知道;消協也找了,不管用;還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時候,“我是折騰不起啦”。
中潤發公司退回了8000元的“運費”,并為張繼柱的車更換了儀表盤,還支付了1萬元的損失費。作為條件,張繼柱與之簽訂了一份協議書,保證不再向該公司追究責任。
“就算是問題解決了,心里也還是不平衡。”張繼柱對記者表示,“可也沒轍啊!關鍵是沒有人能制約他們。” 相關文章: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出臺 受傷的仍是消費者?
>>> 網絡日記、相冊、用車管理...來“PCauto車友博客系統”,建立自己的網絡家園!
[上一頁] [1][2]
-
|